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26 15:46:1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0 总计:1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820字,答案扫描。

  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四新思潮的先驱们姿态决绝,不容商量不容申辩,将过往的思想文化传统置于 审判席上。他们的“判词”,与其说是一种关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知识,不如说是 一种思想文化取舍抉择关头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通常不在乎指涉对象的本来面目 是什么,而在乎选择主体做出怎样的选择,它会阻止某些选择而加强另一些选择。换 言之,新思潮对于传统文化的“判词”是以知识形式表达出来的主体选择。它似乎是在 讲述旧的文化传统是什么,然而实际上它并不是站在知识的立场论述,仅仅是徒有关 于旧文化传统是什么的表象,并无被指涉对象的实质知识。像陈独秀、鲁迅以及胡适, 他们当时对旧文化传统的言说都不是知识论的。他们并不是像今天的学者做学术一 样探讨中国历史、传统文献和古典文学到底真相如何,而只是寄寓负面的生活感受时的“托物言志”。以往的思想文化传统就是他们言志之时所托之物。
  人们对于此点或有疑问:新思潮何以托此物而不托彼物?何以不干脆明心见性? 这种借题发挥式的“托物言志”正是思想文化特异反应所具有的特点。社会逢当剧烈 转型变革的时期,终究有赖于政治经济走上轨道所开启的实践工夫。其时中国社会的 政治经济实践已经陷于走投无路,新思潮勉力挺身而出,它在思想文化的范畴内,不得 不借批判来开路,批判的对象唯有落在既往的思想文化的身上。唯其如此才能让思想 文化运动贯通社会改造的目标,而不落在抽象层面的知识探讨。就像人们为了发力向 前需要借助一个后助起跑器一样,这时候既往的文化传统就临时充当了那时中国社会 的起跑器。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 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 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德先生与孔 教礼法、贞节旧伦理和旧政治都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赛先生与旧艺术、旧宗教更是风马 牛不相及,但陈独秀却用“不得不”三字将它们联系起来。当思想文化在社会危急关头 替代政治经济冲锋陷阵之际,思想文化也唯有以反身批判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本来不属 于它的使命。
  新思潮以前古无有的决绝姿态反传统常为人诟病,轻之者谓矫枉过正,重之者谓断绝传统文化之根。重温《新青年》先驱的议论,其急进极端,确实出人意表。如陈独秀“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然而新思潮的可敬可爱正是在此毫不容情的决绝姿态。靠了这种义无反顾的决绝,新思潮才能使中国“于无所希望中 得救”。本来,新思潮之前中国社会的最大问题是追求变革的动能不足,各个领域的变 革远远不能匹配环境压力的要求,整体社会陷入“无所希望”的境地。新思潮透过其决 绝姿态反传统为中国社会立下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在最短的时间里凝聚和累积充足的 推动社会变革的动能, 一举扭转变革欲求未能匹配环境压力的状况。被新思潮凝聚焕 发起来的变革动能,不仅表现为学生运动,也表现为旧政党的改造,还有新政党的产 生。从这个凝聚和累积变革力量的摇篮,源源不断地走出推动中国社会迈向光明和进 步的力量。从“无所希望”到“得救”,看似不可能,看似有万里之遥,然而新思潮变不可 能为可能,万里之遥大步迈过。若要归根究底追问,新思潮所仰赖的正是对旧有思想 文化传统决绝的批判。
  (摘编自林岗《文化的应激反应——再论五四新思潮》)
  材料二:
  经历过百年的文化启蒙,经历过激烈的社会革命,也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的挫折,并正在经历当代新自由主义落潮的当代中国,正处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往 回看,是中华道统的中断与重建,是新中国七十年与近代百年、传统两千年的断裂与延 续,是中华文明历史合理性与当代合法性的再造。往前看,则是现代性的普遍挑战,是 新技术革命产生的巨大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在巨大危机面前的歧路彷徨。历史与现 实,今天与未来,中国与世界,问题从未如此集中,挑战从未如此尖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五四新思潮的先驱们对过往思想文化传统决绝审判时的“判词”,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在思想文化取舍抉择关头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
  B. 五四新思潮“托物言志”的做法表明,先驱们对旧文化传统的言说并非探究学术真 相。因此,讲述内容也并不涉及这些传统是什么。
  C.材料一第二段引陈独秀的话,说明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实践已无路可走时,思 想文化只能借着批判自身的方式来为社会改造开路。
  D.“五四”一百年后的文化重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注定接受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必须借鉴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五四新思潮之前中国社会的最大问题是追求变革的动能不足,社会陷入“无所希 望”的境地,新思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B.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五四新思潮,恐怕我们不得不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因为一旦脱离了具体时代背景,认识总难免会有失偏颇。
  C. 只要能够对自由主义、苏五四新思潮的先驱们姿态决绝,不容商量不容申辩式社会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进行整合并进而超越它们,就能很好地完成创造新文化的历史任务。
  D. 无论是五四时期还是今天,我们都要站在既面对历史又面向未来的立场上,从而建设一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的文化。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属于五四新思潮“判词”的一项是(3分)(   )
  A.盖吾人自有史以迄一九一五年,于政治,于社会,于道德,于学术,所造之罪孽,所蒙之羞辱,虽倾江、汉不可浣也。当此除旧布新之际,理应从头忏悔,改过自新。
  B.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C.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D. 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4.材料一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在论证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围绕“新思潮”,材料二着眼“新文化”,请谈一谈这两处的“新”有何不同。 ( 6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洋淀的灶台
  乔  叶
  终于到了白洋淀。
  纸上的白洋淀,我很早就来过了,在孙犁先生的小说里。现实世界的白洋淀却还 是第一次来。虽是第一次,却因有了那么多次的纸上之行,就也没有什么陌生感。仿 佛是故地重游,且在重游时要印证纸上的那个故地。
  我们此行住在雄安新区。不消说,雄安新区果然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