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840字。
2024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2024.11
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收藏了就等于学习了”“先码住再说”“放进收藏夹吃灰”……这些有趣说法,反映了社交媒体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矛盾心理,既想收集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但又难以消化过多的数字内容。
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如抖音中的好物分享、小红书中的学习经验贴、微信公众号中的健康“小妙招”等。然而随着信息持续涌入,用户迅速积累了大量数字内容,甚至到了失去思考和客观判断的程度,严重者还会导致压力和混乱,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
数字囤积通常与“错失焦虑”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不确定性和回避不确定性的倾向在焦虑等情绪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个体在面对无法预测的情景时,往往会感到不安,进而选择回避。虽然社交媒体有巨量信息,但是完全对个人有价值的内容却具有不确定性,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一旦失去,很难再找回,因此用户会采取行动进行“风险规避”。他们选择将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个人的“数字仓库”中,以便能随用随取,且大多数情况下不愿删除,旨在减少因信息缺失、信息忽视而产生的潜在损失。然而,随着错失焦虑程度加深,数字囤积物不断增加,用户可能会转向另一种焦虑——信息消耗焦虑,使原本期望通过数字囤积获得的愉悦感受逐渐被压制。
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获取更多信息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认为拥有更多的信息会让自己拥有安全感。而低成本的信息获取和存储使个体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数字囤积,积累
个人数字资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个人可以轻松地存储和分享自己的数字内容,还能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访问,这极大地提高了便捷性,且成本极低,几近于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也常常感受到他人的数字形象、数字资产,在比较中,个体的虚荣心促使其渴望“把控”更多、更独特的数字资源。基于此,用户会对有价值内容形成“心理占有”,基于“心理所有权”进行数字囤积。心理所有权是指个体将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对目标产生占有感时,个体通常会将目标物看成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为了寻求控制和安全感,人们开始通过数字囤积来建立心理所有权。将数字信息存储到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云空间中,人们会感到自己对这些内容的所有权得到了确认和保护,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欣赏、分享这些内容,不必担心失去或难以找到。
此外,用户与数字囤积物之间并非主体与客体的简单关系。数字物的囤积不仅体现着用户数字生命的痕迹,还承载着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和回忆,记录着个体在数字空间的经历和变迁。在大数据驱动的社交媒体平台,链接、点赞、分享、跟帖及好友请求等数字痕迹无处不在。数字囤积的过程更是一种显性的数字留痕过程。在囤积者看来,囤积的数字物具有特殊意义,是个体数字身份的一部分,也是“自我”的延伸。用户对这些数字囤积物产生“情感依恋”,实际上是对自身经历和情感联结有依恋,这使得囤积者在面对清理和删除这些数字物时感到困扰。
数字囤积过度最直接的体现是信息过载,即受众接受的信息量超出其所需要以及所能消费、承受的信息量,以致无法高效选择或有效利用信息的状况。另一个后果就是信息的混乱,原本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今却因为囤积内容过多而变得繁琐。这种信息混乱不仅影响了用户对数字内容的有效利用,还可能会让个体产生信息消耗焦虑,对已囤积的数字内容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
(摘编自张铮、刘晨旭《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
材料二
从宏观进化的历史来看,人类终究会在与信息过载这一“环境”的互动中成为胜出的“适者”,然而人们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推动这一进程,以使我们能够化焦虑为坦然。
首先,就个体的认知资源状况来说,我们根本无法去完成加工和接收尚在日益增长的所有信息,与其做与海量信息“搏斗”的“堂吉诃德”,不如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在“有用”原则下把获取信息限定在工作与生活所需的限度内。其次,在巨量数字内容的冲击下,我们更需要做个清醒的“聪明人”。一方面,针对来源多样、充斥着毫无根据的推测和想象、尤其是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难安的信息,人们应选择更理性的态度,学会“质疑式的认知方法”,即在接触任何信息的时候,头脑中至少要提出并尝试回答如下的问题:这个信息来自何处?它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吗?如果不完整,它缺失了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它?它展示了什么证据?证据源自何处?存在着与此不同的解释吗……另一方面,在超负荷信息的压迫下,仔细且深入的阅读必然被快速又浮表的浏览替代,信息的接收成了一种忙乱的“快餐”,改变这
种状况有赖于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自我,能够运用拥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同化和评判外在的事物。这个自我既是开放的,又是独立的:既保持着与信息世界的互动,又展示出个人所独具的风格。
(摘编自汪新建《超量信息带来的普遍焦虑如何应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户常把存储的数字信息与自我概念相联系,将其视为“自己的”,并以之为个人数字资产,塑造自身数字形象。
B. 数字信息对用户而言并非纯客观的数字痕迹,其承载的经历和记忆让用户对之怀有特殊情感,以致难以轻易删除。
C. 人们存储信息往往不加选择,易过度囤积,这不仅会导致信息过载,还可能使人因信息混乱而排斥已囤积的内容。
D. 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不安的信息,有时传递的未必是事件的真相或者全貌,对此,用户尤其需警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人们重视数字信息的潜在价值,一方面与用户自身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如今信息巨量庞杂的现状。
B. “堂吉诃德”一词的使用表明,作者认为与海量信息“搏斗”的行为脱离个体的认知资源现状,并不可取。
C. 数字囤积反映了信息数量无限性与用户消化信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考验着用户的信息管理能力。
D. 在两则材料的作者看来,当下信息过载容易造成用户的心理焦虑,而他们也在尝试寻找破解该问题的路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受访者所提及现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受访者小华:一方面,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在未来可能会有用,看到时就想着赶紧保存下来,以防将来需要用时找不到;另一方面,我在点击收藏的过程中也收获到了心理的满足感,囤资料对我而言意味着仿佛比起别人,自己掌握到了更多的资源。事实上那么多的数字资料,保存后不曾被清理,也未被打开使用过。每每看到满满当当的收藏夹我就焦虑不已,嫌弃自己为什么保存后没有充分利用,对自己充满了失望感。
A. 小华囤积大量数字信息,是因为随着科技 进步,社交媒体平台的存储空间得到明显扩大。
B. 小华对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在存储信息过程中得到了确认和保护,故他可随时访问分享信息。
C. 小华囤积数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体虚荣心有关,但过度囤积使小华出现信息消耗焦虑。
D. 当今时代快速的浏览必然会替代深入的阅读,所以“小华们”陷入信息过载困境难以避免。
4. 请结合材料一,完成下图的信息填空,每处不超过5个字。
数字囤积的三大心理机制示意图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5. 学校围绕“信息爆炸时代个人的应对之道”这一主题举行研讨活动,作为学生会的发言代表,请你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阐述你的建议。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信息爆炸时代的数字囤积现象及其心理机制。材料一详细分析了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囤积信息的原因,包括错失焦虑、心理所有权和自我延伸等心理因素。材料二则从宏观视角提出应对信息过载的策略,强调理性认知和独特自我的重要性。两者结合,揭示了数字囤积的复杂性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呼吁人们在信息时代中保持清醒和理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人们存储信息往往不加选择”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一第三段“他们选择将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个人的‘数字仓库’”中可知,人们对储存信息进行了筛选,也就是选择。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河儿女好看时
徐鲁
楠竹长在朝阳的山隈,水柳长在湿润的河畔。有雨雾、有日光的山崖下,哪有长不好的茶树和开不好的二月兰?伴着山崖的云雾,伴着青翠的茶园,唱着清新的山歌,听着采茶戏长大的细哥和细妹子,哪有长得不好看的?
采春茶的日子里,茶山上,茶园里,到处都是春工忙忙的景象。早饭时分,一眼能从街头望到街尾的小街上,聚起了全垮子准备下水田和上茶山的人们。伴着一阵阵爽朗的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