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260字。
辽宁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深化升级,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愈演愈烈,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核心命题。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为数智时代生产力的跃升定性,为新发展格局下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定调。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意义阐释上,现有研究将其核心内涵总结为“新”与“质”两个方面,即“创新”与“提质”。“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创新,例如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这是产生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加以及技术投入等,而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则来源于各要素生产实现的“额外增长”,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提质”则包含多层面意义,一方面是指生产力各类要素指标的优化与深化,例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体制机制的完善等;另一方面也指生产力提升的最终目的,例如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增长。“创新”与“提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便是“以新促质”,生产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既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阐释上,现有研究在经典生产力理论基础上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作出了延伸与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经典的生产力理论即马克思唯物史观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定义为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首先,劳动者要素即一般意义理解上的劳动力,人的需要构成了一切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核心目的。与此同时,在劳动生产输出过程中的智力、技能水平等同样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者进行劳动生产时所使用的工具、设备、原料等。劳动对象即劳动实践的对象,在现实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各类产业领域。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经典生产理论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前提,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理论主干在新质生产力的阐释中,演变为由“全要素—科技—产业”构成的逻辑框架。依此逻辑,“要素深化—技术变迁—产业迭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主干。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动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新型产业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其中,新质生产力意蕴下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还以绿色可持续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表征。
(摘编自《“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
(摘编自《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竞争环境加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B.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变化,促使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应对其多加保护和重视。
C.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D.新物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纯依靠金钱投入、技术投入来发展生产力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
B.“人”的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系统中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采取了逐步放开二孩、三孩的政策。
C.“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绿水青山也就是金山银山”,这些言论都具体而形象地切合了新质生产力理论。
D.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已有了巨大提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发挥着重大作用。
3.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分析,但两者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前者从新发展格局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概念切入,后者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切入。
B.材料一引用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说法,为接下来论述新质生产力理论主干“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供理论基础,使观点更加可信。
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毛泽东、邓小平的言论,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事实为论据,并且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使得论证生动,具有深度。
D.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将其与传统生产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根据材料内容和右侧的图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会引起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的更新。
B.生产关系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C.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当下的社会生产。
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物质内容反作用于社会形式。
5.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培育新质生产力角度,为图中新桥产业园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