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演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29 9:01: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5 总计:1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840字。

  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预热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古代文献结合甲骨文、金文的情况看,姓,原本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指父系的血缘。我们今天概念的“姓”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的氏,是父系血缘宗族符号。而先秦时代原本的“姓”的概念,在战国时逐渐淡薄,到西汉已消失得非常彻底,以致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有时竟把“姓”“氏”相混淆。先秦所谓“同姓不婚”的原则,原来也是指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
  姜太公的母姓姜,父氏吕,名尚,所以他的“姓名”是姜尚:“吕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姓名”。又如,秦始皇的母姓嬴,父氏赵名政。按今天的规则,他的完整名字是赵政。“嬴”这种方式的“姓名”到西汉就已完全不存在了。西汉时,先秦意义上的“母姓”已消失。西汉和西汉后的所谓“姓”,说的其实全都是“父氏”。
  汉代以后“姓”发展成父系血缘的代号,而“氏”除了指父系血缘之外居然常被用来指母系血缘。比如刘姓人家的女儿嫁到陈家(旧时女子大多没有学名),就被称作刘氏或者陈刘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经历过母权社会。后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女子若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季芈。出嫁后若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方法。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国姜(国,氏)。
  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江芈。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唐代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墓志的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
  苏,是墓主人(女)未嫁前的姓。女子出嫁后常在姓前冠夫姓,今仍沿用,如“陈冯富珍”。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
  (摘编自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材料二:
  现在说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现行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号”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孔子即为儿子命名为孔鲤,字伯鱼。春秋战国后,人们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等。汉代国力强盛,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西汉末,直到东汉三国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多地方主张“同姓不婚”观点,这与先秦时的“同姓不婚”的原则相佐。
  B. 姜太公,即姜尚,姓姜;秦始皇,即嬴政,姓嬴。按照今天一般的姓氏规则看,都是错的。
  C. 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古姓如姜姬姚嬴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经历过母权社会。
  D. 上古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出嫁女子如要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姓”代表该人所属家族或血统传承,“氏”大多指族群或氏族称呼,姓氏通常用“姓”表示。
  B. 中国古代,氏通常更广义,氏族组织和宗族制度较常见,人们根据自己所属氏族来称呼,与姓完全不相同。
  C. 姓是表示个人血缘关系的特定名称,在现代中国,姓氏已成为人们身份的一部分,也是个人身份的象征。
  D. 中国人很讲究命名,现行社会说的“名字”,是古代的“名”,而“字”“号”在日常生活中不大流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义相比附’是取字原则”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古人命名常体现为以某物形象或借某物名称命名,如孔子为儿子命名为孔鲤,字伯鱼。
  B. 春秋后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上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吕不韦等。
  C. 交往中多数情况,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D.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向红”“立新”等。
  4. 姓名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除了“孟姜女”“季芈”之外,在所学课本知识中再找两例,并作简析。
  5. 上古贵族妇女姓比名更重要,出嫁后采用哪些方法加以区别,请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姓氏、名字、字和号的详细阐述,展示了中国古代命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演变过程。材料一重点介绍了姓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揭示了母系和父系血缘关系的变化。材料二则探讨了名字、字和号的命名原则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行趋势。文章内容详实,逻辑清晰,既有历史背景的介绍,又有具体实例的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命名习俗。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这与先秦时的‘同姓不婚’的原则相佐”错误。今天中国很多地方主张的“同姓不婚”观点与先秦时的“同姓不婚”原则并非相佐。先秦时的“同姓不婚”是指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而今天的“同姓不婚”主要是基于遗传学等多方面考虑,二者本质不同。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争吵
  周立波
  村里组织互助组时,刘雨生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的,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