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1964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古迹遗存众多,大量宫殿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审美意蕴。
B.长安帝陵多,由此形成了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带给许多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
C.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丝绸之路上,文学会随绿洲发生发展,交通路线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传播状况。
D.岑参在边塞诗中对西域地名的记录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丰富了他诗歌创作的内容,使其诗歌意象更具有苍凉悲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
B.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是今后重要的研究路径。
C.楼兰作为丝路邦国,文明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的比熟悉的东西多,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
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时期 历史事件 相关文字 “轮台”释义
汉武帝 盛年 李广利攻占轮台。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 汉武帝征伐对象。
晚年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
初盛唐 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盛时何足贵,书里报轮台。——沈佺期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
中晚唐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
A.“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
B.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与汉代的“轮台”的地理位置相差很远。
C.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D.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同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3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偶尔也与冬梅晚饭后看看电视剧。
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
他肯定地说:“是啊。”
她又问:“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先不聊这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