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12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450字。
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12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25年,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简言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之间的互证。王国维的《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利用甲骨卜辞证明《史记》记述殷商世系的可信度,是运用二重证据法的典范。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当时的学术情势有关。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批评传统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由此引发古史大讨论,一度形成声势浩大的“疑古派”。顾颉刚借用西方从神话史诗到信史的模式考察中国上古史,认为古史是后人不断构造出来的。这些意见有西方“科学”背景,对中国古史研究造成很大冲击,导致中国文化不可信的观念盛行。有鉴于此,王国维希望从二重证据法的微观考证中衍生出宏观论题:古史是可证而可信的。王氏的理想是要利用以二重证据法证明的古史,重建学界对古史系统及中华文明的信仰。
时至今日,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方法。但学界中也有异议。李幼蒸对王国维“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的论断提出批评:“如按‘不能证伪,即应视为真实’原则,则可为任何虚假话语的制作大开方便之门。”
这种看法并非全无道理,但其实王氏此话是有个人的偏向的。他提出二重证据法,是为了“古史新证”,用证古抗衡疑古。王氏的“否定”是指“抹杀”,他曾说:“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王氏的意思是:不能证伪,则不能被疑古派否定或抹杀。因为疑古派对于古书古史的态度多是存疑、否定或认为晚作,抹杀了很多。王氏的理想是相信“容有可证明之日”。
(摘编自李锐《“二重证据法”界定及规则探析》)
材料二:
顾颉刚的层累说强调古史中包含后人的虚构、想象甚至是编造。王国维也意识到传世文献关于古史的记载不可一概而论,他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不过,相较于层累说关注对“非信史”的“破”和“疑”,王氏则强调在“破”和“疑”的基础上,还应有对信史的“立”和“信”:既要清理古史记载中的缘饰附会之成分,还要证明其确实性之原型。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取未经后人篡改、相对可信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去伪存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期望扭转疑古学风,恢复学界对中华文明的信仰,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B.“有个人的偏向”是指王国维用证古抗衡疑古,李幼蒸没有考虑这一点,对王国维的批评失之偏颇、
C.材料一突出展现王国维和疑古派的分歧,而材料二则认为两者的学术观点除了对立,另有共通之处。
D.相较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同样可能出现文字错讹,其中记载的史事也并不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颉刚用西方理论考察中国上古史,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背景。
B.王国维并未认识到二重证据法在补正和证伪方面的功用,窄化了其使用范畴。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着重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但对比的用意不同。
D.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不一定高于传世文献,这启示我们应以传世文献为依归。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二重证据法”“破”和“疑”的功用的一项是(3分)
A.古史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后世怀疑两人是同一人。银雀山发掘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B.《荀子》中提到“五行”,但又没有具体说明,后人不得其解。郭店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五行是指“仁义礼智圣”。
C.《史记》载,契是作为“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出土的楚简中却记载子羔向孔子询问契之父亲是否“贱而不足称”。
D.徐旭生认为“周秦民族迁移之地,由史传所言迁都之地,略可考知。”他依据文献的线索,在陕西进行考古调查。
4.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以下材料中的反驳者列举出恰当的理由。(4分)
上海博物馆现藏的战国楚竹简中有记载周朝始祖后稷的诞生传说。简文大意谓,后稷之母踩足迹,祈祷,而后诞下后稷。而《史记》中记载,后稷之母姜原踩巨人足迹,而后生子。两种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有人据此判定后稷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但亦有反驳者认为这两种文献可靠性不足。
5.三篇材料对读者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哪些帮助?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记游洞庭西山
叶圣陶
洞庭西山周围一百二十里,山峰重叠。我们的目的地是南面沿湖的石公山。
上午八点,我们出胥门,到苏福路长途汽车站候车。八点三刻,汽车到站,开行半点钟就到了木渎,票价两毛。开往洞庭东山的裕商小汽轮正将开行,我们买西山镇夏乡的票,每张五毛。轮行半点钟出胥口,进太湖。亲身在太湖的波面,左右看望,昏黄的湖波似乎尽量在那里涨起来,远处水接着天,间或界着一线的远岸或是断断续续的远树。晴光照着远近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