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278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龙飞凤舞——这种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并不是观照或静观,不像后世美学家论美之本性所认为的那样。相反,它们是一种狂烈的活动过程。之所以说“龙飞凤舞”,正因为它们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在远古是完全糅合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你不能藐视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像轮廓,你不要以为那只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的阴阳八卦,想当年,它们都是火一般炽热虔信的巫术礼仪的组成部分或符号标记。它们是具有神力魔法的舞蹈、歌唱、咒语的凝冻了的代表。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远古图腾歌舞作为巫术礼仪,是有观念内容和情节意义的,而这情节意义就是戏剧和文学的前身。古代把礼乐同列并举,而且把它们直接和政治兴衰联结起来,也反映了原始歌舞(乐)和巫术礼仪(礼)在远古是二而一的东西,它们与其氏族、部落的兴衰命运直接相关而不可分割。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共春(乐),本来就在一起。“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礼记•乐记》)这虽是后代的记述,却仍不掩其混沌一体的原始面目。它们是原始人们特有的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即物态化活动,它们既是巫术礼仪,又是原始歌舞。到后世,两者才逐渐分化,前者成为“礼”——政刑典章,后者便是“乐”——文学艺术。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在文学史的初期阶段,神话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象。在远古社会中,神话关涉的范围要远出于文学之外。它本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愿望的表达。人类最初是生活在一个神话世界中的。
那么,神话的文学意义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神话的思维充满了直觉与幻想,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虽然是不自觉的,却依然表现了人类的艺术天性。同时,神
1. 根据材料一,下列文物所体现的审美意识不符合“龙飞凤舞”特点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远古时期,歌舞不是以单独的艺术形式出现的,而是和巫术礼仪糅合在一起的,随着时代发展它才分离了出来。
B. 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缺乏一定的逻辑,是古人用直觉和幻想的思维方式来描述其世界观的一种形态。
C. 中国古代神话文学缺乏丰满的神祇形象,主要原因在于不喜欢幻想的周文化成为社会主流,这抑制了文学发展。
D. 中国历史上的神话文学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不仅可以承续民族精神,也可以为很多思想的传播提供助力。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引用《礼记》中的记载,旨在说明古时诗、歌、舞、乐等精神生产活动在社会地位上是大致相当的。
B. 材料二观点鲜明,作者指出我国古代神话文学是不发达的,主要依据是上古神话缺乏完整的系统,且记载碎片化。
C. 材料三具有辩证眼光,指出古代神话文学化过程中会受历史、社会因素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
D. 三则材料都围绕神话展开,其中材料一、二从神话与文学的关系的角度论述,材料三则从神话文学化的价值的角度论述。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远古图腾歌舞、古代神话都与文学有一定的关系。
B. 远古图腾歌舞的情节意义是戏剧和文学的前身,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分化后,前者成为文学艺术。
C.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十分发达,这与上古时代产生的大量神话有着直接的关系。
D. 古代神话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当神话更关注人与社会时,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神化文学。
5. 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当代文学创作该怎么利用中国古代神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十八样
冯骥才
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做药糖。
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边想尽花活,或用说功唱功,或使江湖杂艺,为的是招人迎人取悦于人,叫人高高兴兴掏钱把药糖撂到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