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310字。
2025届高三年第一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四校协作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兼并征伐频繁,弱肉强食现象较为普遍,这对孟子的思想,尤其是其战争观的形成影响较大。
自古以来,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在开战前夕,交战双方通常都会公开陈述发动战争的理由和目的。例如,战争双方一般都会先“传檄四方”,“昭谕天下”,指责对方暴虐昏聩、不守信用、残害生民等罪行,为己方的战争行为作出道义阐释,宣称自己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是仁义之师。当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从鸦片战争到北伐战争的所有革命或运动都失败了,因此直到抗日战争仍保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
B.虽然中国不能速胜,但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军队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基础上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
C.“春秋无义战”,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大夫为了争权夺利,攻城略地,发动了祸害天下、造成生灵涂炭的战争。
D.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仁之端”,因此通过学习引导,行军打仗能够“克己”而行“仁义”,不滥杀无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本与中国相比地小人少,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更弱,经不起长期战争。
B.日本发动的战争因其非正义性而遭到国际上广大力量的反对,这就是失道寡助。
C.孟子认为商汤、周武的“王道”是正义的,认为齐桓、晋文的“霸道”是非正义的。
D.孟子关于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观点对促进当今国际社会的和平和正义有现实意义。
3.下列论据,与材料二中“正义战争”最契合的一项是( )(3分)
A.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B.《孟子•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C.齐伐燕引起燕国百姓和其他诸侯的联合抵制。孟子建议齐宣王放回燕国俘虏,停止搬运燕国宝器,为燕国重修宗庙,为当地民众重建家园。
D.善战者如孙膑、吴起,纵横家如苏秦、张仪,改革者如管仲、商鞅,他们分别通过战争、游说或变法的手段使国家强盛,国君得以王天下。
4.材料一运用了“然而”“因为”“总起来说”等词句,请选取其中两个,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请结合材料二,从孟子战争观的角度简要分析阿富汗战争的本质。(6分)
2021年8月30日,随着美军最后一架C-17运输机从喀布尔国际机场起飞,阿富汗战争以美军的仓皇撤离告终。据统计,美军入侵阿富汗20年间,夺去了包括3万多平民在内的17.4万阿富汗人的生命,近三分之一阿富汗人沦为难民。当前,在美国的主导和影响下,阿富汗仍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包括粮食短缺、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而即便所谓“反恐”战争以惨败告终,也并不妨碍美国“军工复合体”继续炮制新的战争或安全借口,来让不断上涨的军费为自己输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门镜外的楼道
迟子建
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窸窣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