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25年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20字。
辽宁省沈阳市2025年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4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经营主体加速融合,帮助经营主体重构组织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界发展,在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够充分揭示市场信息,促进资源精准配置和动态调整,进而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又如,随着平台经济发展壮大,不同经营主体通过平台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用资源,在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着眼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要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 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管理模式信息化、产品服务个性化转型,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如电子商务、数字金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大大丰富实体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经济结构迈向多元化和络化、平台化方向发展,帮助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为此,要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而且使创新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行业,呈现出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了创新的整体效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重要抓手,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有利于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提高信息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实体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现已成为维持经济健康和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数字经济以其数字化、网络化特征为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支撑。若想促使实体经济向高端化、多元化领域发展,实现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发展变革,需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对数实融合的发展机理进行系统剖析 (见图1),则要以数字经济的基本性质为切入点。
首先,数字经济是以网络为载体,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数据这一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更能催生新的产业,使核心产业规模增长,相比较而言,对传统产业影响不大。
B. 经济结构多元化能够推动产业链向网络化、平台化方向发展,实现联盟合作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C.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经营主体加速融合,通过平台共享,企业可进行供需信息对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D. 数字经济具有独特优势,凭借其自身不受任何限制的特点实现跨界融合,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牛鼻子”“压舱石”运用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象,阐述道理形象生动。
B.材料一的最后一段论证了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与策略,富有前瞻性。
C.材料一列举了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与日常生活接轨的新业态,增强文章说服力。
D. 材料二首尾段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明晰谨严。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消费品行业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创品牌,这些充分体现数字经济“广覆盖性”的特点。
B. 当前,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超过80%,这意味着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获得效益提升的空间正在逐渐增大。
C. 实体经济借助数字经济的支撑实现转型,很好地印证了《宋史》中“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这句话。
D.《证券日报》刊载的新闻《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效应,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4. 下列对材料二中图1空缺部分的补充,依数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实现供需匹配 促进技术优化
B.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促进技术优化 实现供需匹配
C. 实体经济 数字经济 实现供需匹配 促进技术优化
D. 实体经济 数字经济 促进技术优化 实现供需匹配
5. 请结合材料分析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月 (节选)【注】
柔 石
六年前,萧涧秋和陶慕侃一起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走各路了。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土。但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孑然一身,只跟着一位堂姊生活。不料,堂姊在他临毕业的一年也死去了。他在人间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