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ppt129
- 资源简介:
课件共26张,文字材料约4650+9500+82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石钟山记》
教科书 书 名: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并在具体语境中分辨、积累文言词义用法。
2.梳理文章内容,探究苏轼质疑、察疑、释疑的认知之“道”。
3.学习苏轼敢于质疑前人的精神和勇于探究寻找实证的负责态度。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苏轼对石钟山“名实”的分析,探究苏轼质疑、察疑、释疑的认知之“道”。
难点: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堂课,咱们学习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转》,柳宗元为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种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提出了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与养民治道。那么今天,我们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一种认识之“道”,这种认识之道来源于一座山,这座山,虽然并不高大,但湖光山色,风景优美,这座山,名称的由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这座山,更因苏轼的一篇游记,名扬天下,而苏轼的这篇文章,更被后人冠以“文之奇致,古今绝调”的美誉。一起走进《石钟山记》,来探求苏轼的认知之“道”。
二、研读文本
学习活动一:梳理感知,掘“道”之径
文章三个自然段围绕的核心话题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第一段苏轼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质疑);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察疑);
第三段写探明市中山的名字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释疑);
整篇文章又“质疑”开始,由察疑为证,由“释疑”而终,体现了一个对事物完整而科学的认知过程。
学习活动二: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一)疑起何处
1.《石钟山记》是一篇考辨性质的游记散文,全文都在考辨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这是徘徊在苏轼心头多年的疑问。那么这个疑问,苏轼从何而来?
(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语气助词)。”郦元以为下(名作状,在下面)临(靠近)深潭,微风鼓(振动 吹起,名词作动词)浪,
……
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石钟山记》
教科书 书 名: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作业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激荡,掀动)
B.汝识之乎(知道)
C.余固笑而不信也(本来)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几乎)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咴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桴止响腾 B.被发行吟泽畔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6.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考究
扣而聆之 扣:扣住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鸣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访:探寻
C.余韵徐歇 韵:韵味
……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石钟山记》
教科书 书 名:人教版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并在具体语境中分辨、积累文言词义用法。
2.梳理文章内容,探究苏轼质疑、察疑、释疑的认知之“道”。
3.学习苏轼敢于质疑前人的精神和勇于探究寻找实证的负责态度。
课前学习任务
1.诵读《石钟山记》,疏通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熟悉文章内容。
2.梳理在苏轼探求“石钟山命名原因”过程、结果,分析出苏轼的人格精神。
课上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