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湾区(珠海等三地)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8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2/7 21:48: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32040字。

  广东省大湾区(珠海等三地)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高考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作为原创性概念,“生态文明”并非纯粹理性思辨的产物,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它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以来生态建设的内生性承继,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破解全球生态危机和生态治理困境的条件下出现的必然结果,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和严密的叙事逻辑。从叙事逻辑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叙事超越了西方文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逻辑,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构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和叙事方式,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生态智慧相契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实现了中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资本主义文明是一种以资本逻辑主导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巨大功绩就在于创造了现代性文明,实现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变革。但不可否认,这种以资本增殖为中心展开的现代化内在地生成“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即生成以人类中心主义逻辑为主导的生态观,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最终造成环境的普遍恶化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事实上,中国生态文明叙事展开的是与西方现代化所践行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完全不同的新逻辑,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叙事逻辑。
  首先,就文化传统而言,_______。基于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轨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敬畏和顺应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使中华文明具有显著的文明自觉。
  其次,_______,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自觉的实践行动是以自觉的理论认识为指导的。作为一种彻底的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批判的一大深层旨趣,就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了生态问题的本质并非技术性的,而是关乎根本性制度的问题。
  最后,就实践基础而言,_______。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要求,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性承继。
  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具体实践形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比较而言,西方现代化所蕴含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叙事逻辑,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剥夺自然”和“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污染物外移”。而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叙事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可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化解了现代化和生态化之间的矛盾,而且破解了西方现代化难以克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二元悖论,走出了一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协调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摘编自张艳涛、王婧薇《人类生态文明的中国叙事——兼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
  材料二:
  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先后就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等典型案例作出指示批示,有关地方和部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中国共产党原创的“生态文明”概念是一种内生性承继,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生态智慧理性思辨的产物。
  B.资本主义现代化虽创造了现代文明,但其以人类中心主义逻辑为主导的生态观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C.中国生态文明叙事逻辑跟西方现代化所践行的叙事逻辑的区别,阐明了当今生态问题的本质是根本性制度的区别。
  D.中国坚持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既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现代化所蕴含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剥夺”叙事逻辑决定了其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反对态度。
  B.通过“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生态智慧,可看出中华文明有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文明自觉。
  C.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认清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走高质量、高效率的文明发展道路。
  D.基于中国现代化对比西方现代化叙事逻辑的优越性,且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可看出当下我们的生态环境比西方好。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一项是(   )(3分)
  A.北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B.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D.《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4.有同学根据材料一第四、五、六段的相关内容,制作成下面的表格,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将表格补充完整。(4分)
  段落 ④ 观点
  第四段 就文化传统而言 ①
  第五段 ② 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
  第六段 就实践基础而言 ③
  5.结合材料,概括分析“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述的意义。(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根据题干中表格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评价作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起函谷关  雒应良
  此函谷关乃汉函谷关,矗立于河南省新安县城东关村,于西汉时期从灵宝秦函谷关东移而来。移过来的汉函谷关东西向雄峙于崤函古道,两侧关墙和阙台傲岸地俯视着这段深险如函的峡谷,涧河、皂涧河从一侧缓缓淌过,日夜冲刷着沧桑岁月。
  从峡谷中刮来的风,越过蜿蜒起伏的崤山山脉,掠过岩石突兀的凤凰山、青龙山,和着潺潺作响的山溪,悄然降落在崤函古道的峡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