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00字。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强制阐释的一个普遍表现是: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本即为此意。如此阐释,违反阐释逻辑规则和阐释伦理,其合法性当受质疑。
笔者的态度是,阐释是有对象的,对象是确定的,背离确定对象,阐释的合法性立即消解。此即阐释之为阐释的逻辑前提。此前提非主观任意规定,而为阐释的本质和机理所决定。
何谓阐释?在汉语言境遇下,所谓阐释、诠释、解释,均为汉语语法规则定义的偏正词组。偏者在“阐”“诠”“解”,正者乃为“释”。词组中心为释,释什么?释对象,或曰对象之释。“阐”“诠”“解”辅以说明,释者以什么方式或方法去释。笔者曾论述,“阐”“诠”“解”,在文字构成及意会上,深刻表达了三者之间不同的目的论与方法论追索,表达了它们之间差别甚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为中国传统阐释学思想和实践反复证明。但无论怎样区别,其三者目标皆集中于释,以释为中心,开展动作,达及目的,实践“阐”“诠”“解”之过程。释为何义?《说文》采部:“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由此,释与解互训,释为解,解为释,且共“取其分别物”以释以解。何为物?物者,对象也,乃此释之物。此释释此物,为此物之释,离开或背弃此物,则无此释。解为何义?《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其义亦清晰,解,乃持刀分牛角,实在的对象之分,无牛不可言解,庖丁解牛是也。准此可判定,释,乃对象之释,无论是解,是诠,是阐,必落脚于对象,“以对象之义、对象之理、对象之质为对象,而阐,而诠,而解”。离开确定的对象,阐、诠、解皆失根据。有此基础,我们可以论证阐释对象的确定性意义。
所谓阐释对象,本当两重蕴含:其一,对象或对象化的一般意义。对象是面对之象,是独立于阐释者之外的他物。唯有进入阐释者视野,阐释有了对象,阐释才有展开和实现的可能。阐释是对象的阐释。其二,在合法性意义上,阐释者与对象的关系是双向的,互有义务与责任。对阐释者而言,阐释的对象是开放的,应当允许阐释者任意阐释;于对象而言,阐释主体是有责任的,其责任就是,以此对象为标的,阐释其他有的意义,当然是阐释者自主感受和理解的他有的意义。离开确定对象,“王顾左右而言他”,无的而放矢,就背离阐释者的责任。用伽达默尔的话说,就是“所有正确的解释都必须避免随心所欲的偶发奇想和难以觉察的思想习惯的局限性,并且凝目直接注意‘事情本身’”。强制阐释的偏误与此关联甚大。
所谓“背离文本话语”,就是指阐释离开确定对象,言说与对象无关的话语。此类阐释,任意转换对象,甚至消解对象,其言说均可照录而无任何障碍。在阐释学意义上,此类无确定对象之释,已非释之本义,不可称释。阐释对象亦可分为两类:一是,独立于阐释主体之外的自在之物,或为与主体意识毫无关联的自然现象;或为与人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可称之为外在对象。二是,阐释主体自我,其心理,其意识,其反思,包括情感和意志,可称为内在对象。两种对象本质上完全不同,但对阐释而言,皆为阐释的对象。阐释对象的存在,是客观的、自然的,是阐释借以生存并展开的可能基础与条件。无论何种方式的阐释,皆为确定对象之阐释。强调阐释的约束与规范,最基本的一点,是阐释对象的确定。无确定对象,无阐释可言。就文本的阐释说,文本进入阐释,阐释得以展开,阐释是对此文本的阐释,而非对他文本的阐释。离开对象文本,对此文本的阐释非法。强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释、诠释、解释,虽然三者之间存在差别,但都是把文本作为研究的对象而展开的一种文学活动。
B.阐释对象一旦确定,应该允许阐释者以对象为标的,根据自主感受和个人的需要,任意阐释。
C.“背离文本话语”,指阐释者以文本为幌子,转移阐释对象,言说与阐释对象毫不相干的话语。
D.阐释对象分为外在对象与内在对象两类,它们都是自然的客观存在的阐释的对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制阐释”有可能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是针对西方文学评论中一种脱离文本对象而进行阐释的现象提出来的。
B.文中对一些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从源头上厘清了“阐释”具有的本质特征,为立论奠定了说理的基础。
C.阐释对象与阐释者之间具有义务与责任。阐释对象提供阐释基础与条件,阐释者挖掘出阐释对象的附加意义。
D.海德格尔的阐释方式是典型的“强制阐释”的例子,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提醒评论者警惕其泛滥。
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提出的“强制阐释”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之一来自家庭生活的困扰。
B.对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苏轼认为它歌咏的对象就是“锦瑟”。
C.对《愚公移山》的阅读,有人提出“愚公何必移山呢?把房子移到山外”。
D.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一句,描绘了一幅无人的图画,抒发了隐逸心态。
4.相对于“强制阐释”这个概念,另有一个概念叫做“本体阐释”。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对“本体阐释”的内涵作出概括。
5.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艺批评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请你审视材料中“海德格尔对《一双鞋子》的阐释”,谈谈对我们当今的“文学阐释”有哪些警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窗外,一本芭蕉
刘新昌
入夏,雨水便多了起来。
一日上午,在朋友家门前的大石榴树下烹茶煮酒,谈天说地,好不快活。欢快的语言你来我往,就如头顶盛开的石榴花,噼里啪啦,忽然这个枝头炸开一朵,那个枝头炸开一朵,绽放的全是红艳艳、香喷喷的开心往事。真是天好、景好、人好、心情好。可没想到,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雨,稀里哗啦,动静还不小,我们俩只得撤到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