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六)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2/15 16:00: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50字。

  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俗与法律有何不同?孟德斯鸠《法意》上说:
  盖法律者,有其立之,而民守之者也。礼俗者,无其立之,而民成之者也。礼俗起于同风,法律本于定制。
  这是指出二者所由来之方式不同。其实这一不同,亦还为其本质有着分别:礼俗示人以理想所尚,人因而知所自勉,以企及于那样;法律示人以事实确定那样,国家从而督行之,不得有所出入。虽二者之间有时不免相滥,然大较如是。最显明的,一些缺乏客观标准的要求,即难以订入法律;而凡有待于人之自勉者,都只能以风教礼俗出之。法律不责人以道德;以道德责人,乃属法律以外之事,然礼俗却正是期望人以道德;道德而通俗化,亦即成了礼俗。-明乎此,则基于情义的组织关系,如中国伦理者,其所以只可演为礼俗而不能成法律,便亦明白。
  张东荪先生在《理性与民主》上说,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彼邦组织与秩序即著见于其法律。唯中国不然。中国自古所谓法律,不过是刑律;凡所规定都必与刑罚有关。它却没有规定社会组织之功用,而只有防止人破坏已成秩序之功用。社会组织与秩序大部分存在于“礼”中,以习惯法行之,而不见于成文法。不过为什么,一则走向法律,一则走向礼俗,张先生却没有论到。我以为,推原其故,就决定于开初一步。西洋自始即重在团体与个人间的关系,而必然留意乎权力(团体的)与权益(个人的),其分际关系似为硬性的,愈明确愈好,所以走向法律,只求事实确定,而理想生活自在其中。中国自始就重在家人父子间的关系,而映于心目者无非彼此之情与义,其分际关系似为软性的,愈敦厚愈好,所以走向礼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组织秩序即从以奠定。
  儒家之伦理名分,自是意在一些习俗观念之养成。在这些观念上,明示其人格理想;而同时一种组织秩序,亦即安排出来。因为不同的名分,正不外乎不同的职位,配合拢来,便构成一社会。孔子著《春秋》以道名分,实无异乎外国一部法典之厘定。为文化中心的是非取舍,价值判断,于此昭示;给文化作骨干的社会结构,于此备具;真是重要极了。然而却不是法典,而是礼。它只从彼此相对关系上说话,只从应有之情与义上说话,而期望各人之自觉自勉。这好像铺出路轨,引向道德;同时,使礼乐揖让乃得有所施。于是道德在人,可能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除了社会上循名责实而外,不像法典有待一高高在上的强大权力为之督行。
  不过像《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却从未曾实现。此即我曾说过的:“孔子对当时
  封建秩序,作修正功夫,要使它理想化,结果是白费。”其所贻于后世者,只有那伦理秩序的大轮廓。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礼法关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最难辨析清楚的关系。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无确论成说。实际上,按照近现代法律观念,传统中不少“礼”的范畴,都可以归入法之列,而传统中不少“法”的范畴,在现代未必会被视为法。而且,礼法关系本身在传统中也是流动的,大致可表述为三种情形:一是将礼与法相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法律不责人以道德,而礼俗期望人以道德,这是两者的显著区别,也是中国伦理只可演为礼俗不能成法律的重要原因。
  B.与西洋不同,中国社会的组织与秩序,大部分不会出现在法律之中,因而中国社会更加重视家人父子之间的情义关系。
  C.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对“礼”与“法”的关系进行阐释时,对“法”的理解与当今不同,其内涵往往限制在“刑”上。
  D.“礼法结合”这一立法模式构成了中华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它的形成与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的特点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儒家由传统的伦理名分安排出理想的秩序,这套秩序虽然未曾实现过,但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秩序仍有影响。
  B.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关系尚无确论,由此可见,即使以现代法律观点来看,礼法关系也是很难辨析的。
  C.传统礼法关系的实质是礼刑关系,“失礼则入刑”,所以《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人们宁愿“无讼”,也不愿打官司。
  D.孔子所著《春秋》定秩序,《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刑罚,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体系。
  3.下列对材料中引用论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中的话语,用权威的观点直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并为后文的讨论张本。
  B.材料一转述张东荪《理性与民主》一书中的看法,能够帮助读者迅速了解西洋法律与中国法律的区别。
  C.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自己关于《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无法实现的论断,足以看出他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刻思考。
  D.材料二引用贾谊、荀子、陈宠等人的话语时,往往先辨明“礼”“法”的概念内涵,再从两者关系入手展开分析。
  4.请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4分)
  “礼法结合”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礼与法还是重要的①,譬如,大熊猫基地被划为无人机禁飞区,对于违规游客,园方进行规劝,而对不听规劝致使大熊猫受到伤害的,警方立案处理。其次,礼与法依旧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如我们既广泛宣传诚信美德,营造遵信守诺的社会风气,也对那些②失信且造成严重损害者,依法惩处。同时,“礼法结合”的观念走出国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曾在断案时引用《礼记》中“礼,其政之本欤”来阐释婚姻之于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就是③的生动体现。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与法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社会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传统礼与法的④已发生改变,即使“王子犯法”,也必“与庶民同罪”。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传统中礼与法的关系,二者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锻 炼
  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
  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