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城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21530字。
青海省西宁市城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点、考场、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填写在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8分)
古老的湟水自西向东,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两岸花红柳绿、田畴齐整、麦穗扬花,美不
shèng( )收。湟水是河湟儿女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它流tǎng( )在河湟谷地,丰润了连绵山川,滋养了广袤大地,哺育了芸芸众生,也见证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河湟文化。西宁作为河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核心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一幅巧妙绝伦的画卷。河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挖掘河湟文化的价值,推动河湟文化,让河湟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美不 shèng( )收 流tǎng( )
(2)给加点字注音。(2分)
丰润( ) 哺( )育
(3)语段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浩浩荡荡 B.名副其实 C.巧妙绝伦 D.与日俱增
(4)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处语病,请你修改。(2分)
我们要深入挖掘河湟文化的价值,推动河湟文化。
2.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一句中,“晚生”属于敬辞,“久仰”属于谦辞。
B.演讲词语言风格多样,如《最后一次讲演》语言慷慨激昂,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言准确、严谨。
C.《活板》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D.“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句中,“大地”是名词,“渐渐”是副词,“从”是介词。
3.用古诗文原句填空。(8分)
河湟大地山川秀美,景物奇绝。春暖乍寒时分,古城西宁随处显露“几处早莺争暖树, 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春意;静谧月色之下,青海湖显现“浮光跃金, ②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景象;高山流水之间,互助北山可见“素湍绿潭, ③ ”(郦道元《三峡》)的景致。河湟儿女意气风发,豪气干云。他们艰苦奋斗,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 ”(李商隐《无题》)的奉献精神;他们攻坚克难,有着“ ⑤ , ⑥ ”(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坚定信念。伟哉,河湟山川生生不息,呈现“ ⑦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蓬勃生机;壮哉,河湟儿女不屈不惧,坚守“ ⑧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初心!
二、综合性学习(共8分)
西宁市文旅局举办“大美青海之‘遗’游‘味’尽”文化遗产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节庆礼仪等。这些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