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演练(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80字。
202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演练(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 (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承担责任是成为法律主体的客观要求,但人工智能无法独立承担责任。
一方面,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控制其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的核心在于主体能够意识到其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且具备弥补或纠正错误的能力。然而人工智能的行为完全依赖于其算法和程序,且受到训练数据投喂的显著影响。因此,人工智能系统无法独立控制其行为,也不能自主预测其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自然也无法对其行为后果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财产条件。法律主体独立的责任能力通常以具有独立财产为基础。人工智能的运行并不以财产作为支撑,其设计和部署虽然会耗费大量资金投入,但也并不要求储备相应财产以承担可能之责任。这就导致了一旦人工智能因其决策行为侵权或违法,也没有相应的财产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独立承担责任可能会诱致道德风险。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和行为是由预先设定的算法和数据驱动的,设计者和应用者在设计和部署人工智能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其故意或过失造成人工智能系统的先天缺陷,进而导致他人利益损害甚至利用人工智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而从伦理的角度看,赋予人工智能主体地位也将挑战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类在伦理上处于中心地位,拥有特殊的道德和法律地位。这种观念支撑着现代法律和伦理体系的发展,也构成了法律伦理秩序的基础。赋予人工智能主体地位将会削弱这一伦理基础,弱化人在法律与伦理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事实上,法律主体地位的背后隐含着人类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承认,赋予某一主体以法律地位不仅仅是赋予其权利,更意味着承认其具有道德和伦理上的意义。人工智能虽然具备高效处理数据的能力,但并不具备人类所独有的伦理感和道德价值观。
(摘编自袁康《破除人工智能成为法律主体的臆想》)
材料二:
人工智能成为有限法律主体的可行性。
其一,民事主体是法律承认的结果,法律人格在社会需求中不断扩张。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历史演变,阐释了民事主体只是社会需要的法律形式。例如,法人制度的出现纯粹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法律技术进步的结果,是一种经济生活的客观现实与法律技术运用相结合的产物。即使是法国民法典编纂之时,立法者因害怕波旁王朝借“法人制度”进行复辟而予以拒斥,却依然无法违背“法律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一客观规律,最终法人具有拟制主体地位。又如,法律为了保护胎儿利益,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格制度的演变直接反映了整个民法观念、价值的发展变化,逐渐出现了“没有脸庞”的权利主体,如胎儿的完全民事主体地位。
B.人工智能基于人类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虽具有高感知力与高决策力,却可能无法进行自我反思和合理决策、道德判断。
C.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实质是人类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承认,支撑着现代法律和伦理体系的发展,是构成法律伦理秩序的基础。
D.人工智能取得有限法律主体地位,则法律既肯定了人工智能更加清晰的权利和义务,也不改变人工智能本身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客体属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否确立人工智能成为法律主体,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尊重人类权益,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福祉。
B.材料二认为法人、非法人组织属于我国民事主体中的工具性主体,服务于支配性主体(自然人),人工智能不应该归人工具性主体。
C.材料一认为赋予人工智能独立主体地位并由其独立承担责任,有可能诱使人工智能成为设计者和应用者的牟利工具,导致风险发生。
D.人工智能的发展需重新审视民事责任的分担机制,是否以严格责任来分配人工智能的过错责任,将影响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利用。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法律主体需要独立承担责任这一客观要求角度出发,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工智能不具备成为法律主体的理由。
B.材料二举法国民法典编纂时立法者最终不得不确定法人具有拟制主体地位的事例,论证了法律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观点。
C.材料二从社会发展需求、工具性人格定位、财产制度三方面,反驳人工智能因难以独立承担责任而无法成为法律主体的观点。
D.材料二以商用无人驾驶汽车为例,说明此车拥有出租或共享的收益,进而佐证人工智能成为工具性有限法律主体的合法性。
4.材料二主张“人工智能成为有限法律主体”,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有限”一词的理解。(4分)
5.校团委要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确定为法律主体”为辩题,开展一场辩论赛,你作为二辩辩手,请结合材料列出你的发言纲要。(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大雁快飞
申 平
白露才过几天,一场寒潮突袭了草原。家住草原边缘的李进,一大早就被他爹吼起来,让他跟着去捡牛粪。
一出门,18岁的李进就冻得直哆嗦。他背上背篓,拿起粪叉,咬牙跟爹往草原方向走。他今年高考失利,爹不让他复读了,说,现在上了大学也是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在家干活呢。
翻过山岗,就到了草原。风更猛烈了,人呵出的气立即变成了白雾,又在唇边结成了冰粒。今年的天气也太反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