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九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30890字。
湖南省九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1.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 道小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①古代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建筑技术、没有钢筋混凝土,他们采用的材料大多是纯天然的,仅仅进行简单的人力加工。技术条件决定了古代建筑只能以木材和石头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
②就木结构而言,由于木材的长度有限,那么用木材构建的建筑也就不会很大,而且会有许多的支撑柱子,内部结构小巧紧密,很有安全感。这反映出古代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雅。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美学艺术上称之为“取法自然”。这样的建筑群让人产生一种喜悦感,颇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北京故宫建筑群最主要材质就是木头, 体现古人追求意境和自然之美的美学观点。
③而中国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形形色色,造型也是不计其数,每一种不同的类型都显示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古建筑造型中最突出的是屋檐的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与屋身有很大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也就是屋身的变化会带来屋檐的变化。古建筑的屋檐主要有屋檐高大、翼脚翘起的特点,飞起的屋檐有一种动态美,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得灵动欲活。这既有美学欣赏价值,也体现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
④除了屋檐,屋顶的造型多为曲线形,像希腊那样的平顶式基本很少见,这样的屋顶使本来笨拙的建筑显得灵动。而且这样的架构符合美学的逻辑,在简单和自然中增加美感,静态的屋身在动态的屋顶和屋檐的带动下极具美感。
⑤古代建筑造型中不可忽视的是斗狭,斗拱是连接屋顶和屋身的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大都 是木结构的,这就有了特殊的构件斗拱。斗㺞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木材本身的结构把它穿插架 构在许多木构件之间,一层层地叠加,放在屋檐下柱子和屋顶之间。斗拱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 现,经过唐宋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它的最初出现只是为了连接柱子和屋顶,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变化,渐渐成了装饰的结构。斗粠有着一律整齐的形式,而且相互对称、相互均衡,各个部件之间都十分协调,而且衔接得很巧妙,使整个建筑拥有和谐的韵律。斗拱的构件大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就是从侧面着也多是倒过来的等腰三角形,从上面俯瞰有的斗拱成“十”字,有的是“田”字, 十分对称。并且斗拱的外观还有完整的几何关系的美感,展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味。这种斗拱除了实用和美观价值之外,还或多或少体现古代人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制度的秩序美。
⑥建筑有了形还离不开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观的建筑。色彩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 统,不同的色彩传达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搭配和组合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色彩是比较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在建筑物上也如此。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的,木头易潮湿被腐蚀,为了长久居住和保持就需要在木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来对建筑物加以保护。这些用以保护建筑物的 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这是古代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这种差别也明显地体现在色彩上,尤其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古代,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斗拱是在屋檐的阴影下面,常常以冷色调为主,比如青蓝碧绿。木建筑的柱子和墙壁大都以丹红色为主,这样的红色和檐下的青蓝碧绿相互映衬, 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对比色在寺庙建筑中运用得比较多,寺庙的柱子 多用黑色,而底下的台基多是白色,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
(摘编自何如涛《我国古建筑的美学欣赏》)
材料二: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同样限于建筑材质与技术条件,中国古代建筑却比欧洲古典建筑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
B.斗拱随古代建筑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并成为具有实用性、装饰性与文化性的特殊造型构件。
C.材料二第①段中作者引用的几首唐诗反映了文学作品中建筑形象常被诗化、情态化。
D.内向性庭院式空间为情态表达提供了载体,而其中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意象则使之更富情态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屋檐与屋顶的造型艺术,这都源于对建筑整体的灵动之美的追求。
B.中国古代建筑变得完整与美观是因为古代建筑的涂料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色彩的谨慎运用。
C.中国古代建筑多有内向性庭院式空间的设计,此设计既有建筑的形象与空间美,也有内在情态美。
D.苏轼《海棠》诗与拙政园“海棠春坞”互为比兴,诗情画意的素养与游园、造园彼此成全。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B.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杜荀鹤《送友游吴越》)
C.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D.参差帘牖重,次第笼虚白。树影满空床,萤光缀深壁。(元稹《含风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论证结构。(4 分)
5..某地计划修建一座古代风格的文化公园,设计团队提出以下方案:以斗拱、飞檐、朱柱青檐、曲线型屋顶为主,还原古代木构建筑群的传统形制。请结合材料,简单分析其体现了中国古代建 筑的哪些美学理念。(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通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核心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找到相关信息,认真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合理推断的能力。在通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核心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找到相关信息,认真比对,分析语句表述的合理性。
(3)本题考查学生论点和论据的能力。通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核心观点,分析选项内涵,是否体现论点的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通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核心,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梳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概括论证结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原因能力。理解材料内容,从文本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要点。
【解答】(1)A.“中国古代建筑却比欧洲古典建筑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错。原文内容(材料一第①、②段)为“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你的凝视
沈 念
①“你凝视着她,她也在凝视你。”
②站在万平口海滨的夜幕下,眼前的夜色,天驰玄黑,逼近又撤离的潮声,发出有节奏的动颤。幽静的海域披上一层银纱,动颤的缝隙里,白色浪条浮现的瞬间,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