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说课稿3
- 资源简介:
约2550字。
9《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一、说教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古代散文的特点,把握其论证或叙述的层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用法,持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典故、文化常识,培养学生对古代作品深度解读的能力。《鱼我所欲也》是孟子论述人性的重要篇章。在本文中,孟子将利与义的冲突置于一个两难抉择的境地,从而阐明了“舍生取义”的道理。全文使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手法,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文词汇、阅读技巧和方法,能够借助注释和写作背景进行比较、分析。但是本文不仅字词理解上有难度,而且对本文严谨的论证思路、文章的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时代距离,加上学生对文言文本身所带有的排斥感,加大了学习本文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把握论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难点是: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2. 学习本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四、说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诵读式和小组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选择,而生与死,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作者以鱼和熊掌的选择开篇,想一想,当你面对这两件物品时,你会如何做出抉择?
(设计意图:以“选择”作为话题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探知欲,为新课文的学习铺设情境。)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初读文章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2.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3.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