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800字。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波罗登月行动是一场惊天的骗局?转基因农作物是一个巨大阴谋?冠状病毒是生物武器?古希腊的历史是伪造的?虽然许多专业人士对类似的质疑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外行人不值一驳的臆想,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有这些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类似的质疑在社会中广为流传,甚至形成了巨大的舆情。移动互联网兴盛以来,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已是普遍现象。
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全民上网时代的信息茧房困境。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数字媒体的便利和发达,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但由于算法推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屏蔽自己厌恶的信息,并且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的信息。如此循环反复,最终形成了个人信息茧房。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被不断强化,对其他意见的宽容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互联网舆论的极化。
信息茧房的说法对于互联网上的舆论对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极化的深层原因并非信息茧房,而是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了,由此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形态的变化。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情况。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代定居,流动性差,彼此孤立与隔膜。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往往对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一小片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准确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因此流传至今,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乡土社会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之上,“从熟悉里得来的知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电视普及之前,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民,没有电视,不看报纸,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简单具体,用信息茧房来形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最合适不过了。但我们很难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看到当前互联网上如此这般的舆情分裂与对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中国人都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在这些陌生的新环境中,原来的地方性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应付现代生活,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因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系统的抽象运作,而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被这些抽象和复杂的事物所影响和牵制。哪怕生活在偏远县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营生也可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决策关联在一起。
现代知识的特点是“智性化”、“抽象化”和“间接化”。这些以二手经验形式表现出来的抽象知识,需要专门的训练才可以习得。除此之外,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还需要一种更加抽象的知识。阿波罗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并由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
B. 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这些知识是间接经验。
C. 抽象知识构成整个现代生活制度的基础,并以技术的方式渗进现代生活各方面。
D. 大众媒介运用深度报道和广告娱乐的形式,帮助现代人吸收消化各种复杂知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乡土社会,全民上网的现代社会信息渠道更多元,信息内容更丰富,却也更容易形成舆情分裂与极化现象。
B. 现代社会的系统运作如此抽象而复杂,以致于偏远地区小市民的生活也被千里之外某些人的决策所影响和牵制。
C. 上世纪盖伦曾指出“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这导致普通人的常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有很大差距。
D. 只有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被广泛信任的时候,科学常识才不会被小众的质疑所颠覆,不会被普遍误解为阴谋诡计。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的一项是( )
A. 人类早已实现漫步太空的愿望,但即便是航天宇航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能够有机会跑到太空去眼见为实。
B. 你随手点开一则手机短视频,也许恰巧看到美国总统竞选的辩论,但你对美国宪法体制运作的知识很可能一无所知。
C. 且不谈人文学科学者看不懂自然科学的论文,刑法学者看不懂一篇民法教义学的论文,也不会被人看作一件丢脸的事情。
D. 哲学教授开玩笑告诉同座乘客他是研究核物理 ,车厢内出现了有趣的沉默。大家虽然对该领域充满了好奇,却又无从谈起。
4. 文章第二、四两段都提到“信息茧房”,都强调了信息的封闭状态,但又有区别。请简要说明。
5. 摘要能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不超过100字。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舆论极化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文章首先指出信息茧房的存在加剧了舆论对立,但随后强调,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抽象化和复杂化。通过对比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知识获取方式,文章揭示了现代知识的抽象性和专殊性,以及普通人对这些知识的依赖和信任危机。最终,文章提出,解决舆论极化的关键在于重建对科学系统和社会功能子系统的信任,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错误,文中说“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往往对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一小片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准确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但并没有明确说这些知识都来自父母言传身教,过于绝对。
B.“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错误,原文是“应付现代生活,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并不是只有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D.“大众媒介运用深度报道和广告娱乐的形式”表述不准确,原文是“现代大众媒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度报道、广告和娱乐之间的相互借用与混杂”,不是简单的运用深度报道和广告娱乐的形式,且这种混杂的方式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帮助现代人吸收消化各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头青铜锁
聂鑫森
九七年初夏的一个黄昏,久卧病榻的江雨亭,从一个宽宽的梦里走出来,浑身透着虚汗,翻动一下轻飘飘的身子,竹席上便见一片人形的汗渍。从窗口斜射进来的夕光,闪着一种青铜的凉意,覆在他的面颊上。屋子里是一派看厌了的陈旧的风景,老式的双门柜,老式的条桌,老式的圆凳,就连他睡的床也是一张老式的圆柱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