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 资源简介:
约9690字。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多年,并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超大型文明?为什么欧洲至今还是四分五裂而中华一统深入人心?或认为是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中国与欧洲同在温带区域,分别处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自内部都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从地理的角度是难以解释的,必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融合,并且由此成为主导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时段特性。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性?过去二十多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有关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的认识,考古学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当然,理解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必定需要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历史联系中来考察,把中国历史与文化贯通起来,才可能理解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这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才可能完成,尤其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
费孝通、苏秉琦都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提出过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多元一体”的,前者是针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而言,后者针对的是史前中国的考古学文化,殊途同归。这也说明“多元一体”其实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期趋势,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多元一体的融合趋势深刻地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考古学研究把这种趋势延伸到新石器时代,并以具体的实物遗存来体现这一特征。持续的融合产生了一个超大型的文明体,而且绵延不绝,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最近二三十年的考古学研究的一项重大的突破就是认识到史前中国的文明化进程中的确存在“多元性”。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揭开了文化分化发展的序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若干文明发展的中心。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提出中华文明是“一元多支”,这种观点在文化传统意义上讲是成立的,“多元一体”更多说明的是文明化的具体进程。两种观点侧重说明的内容有所不同,并行不悖。
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万年前已经起源,到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又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考古学是揭示这段未知历史的主要途径,目前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能够较为清楚地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特征分明的阶段:分化、融合、统一(或称扩散)。需要强调的是,分化与融合是同步进行的,只是不同时期的主要趋势有所不同。总体是先分化后融合,转折期在距今6000年前,分化开始让位于融合。这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文化生态系统成熟的产物,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口增加,农业向周边地区扩散。农业发展还意味人们有能力提供更多生产剩余,专业化分工加强,社会内部的等级分化加剧。社会不平等、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等并不是文明起源阶段突然出现的,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农业发生阶段,到文明起源阶段其发展开始加速。
距今6000年前后,文明化进程出现明显的融合趋势,以宗教仪式用器统一为特征,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开始形成,此时或可以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所说的“神性中国”的概念,即人们在心理上可能已经具有文化共同体的认知。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多年前,融合的同时还在分化,不同地区发展出形态各异的文明,其进程更像是此起彼伏的浪潮。从崧泽、红山、西坡等古国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古国,古国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复杂程度,已经十分接近历史意义上的国家,或认为良渚已经是王国。在一波又一波的文明浪潮中,不同地区的文明进行交流互动,中原地区以其更优越的地理区位、更好的农业基础,在融合过程中广泛吸纳周边文化,为后来走向多元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距今4000多年前,文明化进程进入一个全新阶段,青铜时代开启,社会权力的组织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文明扩散的特征明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邓聪注意到其牙璋甚至扩散到越南,而且形制仍然与中原保持一致。从农业社会的形成到区域文明的形成,再从这种多元区域文明到具有统一形态的文明,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史前中国复杂社会组织演化逐步成熟,另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区域文明的融合。
文明化进程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从考古学上看,距今6000年前后文明已经起源,标志就是古国的形成。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家起源的本质与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同样是国家这样的复杂社会组织,其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可能完全不同。如果采用简单唯一的标准(以西亚为标准的所谓“文明三要素”:城市、文字与青铜),就会极大地限制文明探源研究,不利于我们理解史前中国的文明化进程。
(摘编自陈胜前《从考古学视角看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只有从历史的连续性角度来认识中国,才能完整全面理解中国。
B.费孝通、苏秉琦等学者提出的“多元一体”观点,其内涵不尽相同,但都能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期趋势。
C.现有的历史文献并不能完整记录文化意义上中国的发展轨迹,考古学可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历史。
D.农业社会形成的区域文明向多元区域文明和具有统一形态的文明的发展,可以体现不同区域文明的融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欧洲具有完全相同的地理条件,但两者的文明发展结果却差别很大。
B.“多元一体”和“一元多支”两种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学术依据,并行不悖。
C.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阶段性特征分明,而且各个阶段之间是同步进行的。
D.学者提出的“神性中国”这一概念可充分体现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开始形成。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距今4000多年前文明化进程的一项是( )
A.中原广泛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如辽西的玉文化、山东的礼器等。
B.对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现,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
C.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我国南方北方都已经大量出现青铜器。
D.中原能从各方面吸收有利于发展的先进因素,因而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4)文章第一自然段两次连续发问,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有怎样突出的特点?请依据文本概括并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幻灭
[德国]托马斯•曼
我大约是在两个月以前的一个秋日上午在圣马可广场首次注意到那个陌生人的。他大约三十岁光景,看去也许已有五十岁了。他剃修整洁,脸上长着一双目光慵倦的眼睛,嘴角老是挂着一丝无法捉摸的、痴痴呆呆的微笑。不过他不时扬起眉毛,左顾右盼,好像找寻什么,然后凝望地面,自言自语说些什么,接着又摇头笑笑。他就是这样在广场里一个劲儿蹀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