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3910字。
青海省海南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文物题材作品有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技术赋权下的多元主体为文物的自由展演与创新演绎创造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平台播放的流动性和互动性特征也赋予了文物题材作品新的传播特点,改变了公众对文物的庄严、静穆的刻板印象,当下的社交媒体正在重塑公众的文物记忆。
首先,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可以自主上传与文物相关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输送海量视听资料等文物记忆生成素材。这些包含着多维文物观赏视角和个性化文物形象解读的个人作品,统一聚合在“文物”话题的标签之下,体现了社交媒体中个体文物记忆的释放与联结。其中,以“第一游览视角”串联作品叙事脉络的游记类文本,有效缩短了文物与大众之间的空间及心理距离。例如,某博主发布的“云逛名胜古迹系列”,其中一集《当我第一次来到三星堆》就是以博主的第一视角带领网友们“云游”三星堆博物馆。视频中,青铜立人像、青铜人头像、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神树等文物实景画面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节奏不断切换,这条不足一分钟的短视频获赞430.4万,引发近百万的评论和转发。在此类作品中,视听上的流动性解构了橱窗静态文物展示的严肃性,多态融合的文本形式在使文物形象由静变动的同时,也使得公众关于文物的记忆具有了受社交媒体文本节奏影响的新特征。
其次,博物馆等传统的文物展览主体也入驻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凭借专业能力将各类文物的“前尘往事”以契合当下消费环境和公众心理的方式创新呈现。如采用传播内容情景化的方式来讲述文物故事,在形式上则借助动画制作等手段让“活化”后的文物成为自我介绍人或历史讲述者,使文物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时代变迁更加生动可感。如湖南博物院于2023年5月18日推出的系列动画《我的生活有点美》第4集,以商代豕形铜尊和铜雀对话的形式介绍了该文物的身世背景,将铜尊的历史价值与当下的网络文化嵌套,该集在某视频平台获赞21.7万,排名第一的热评“要这样科普,我可就来兴趣了”引发了2.6万网友的点赞。传统传播主体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文物呈现与传播,形成了新的交流场域,最赞、转发、评论等互动机制让文物展演过程充满了历史感与交互性。用户的广泛分享
(摘编自陈红梅、潘奕含《社交媒体对文物记忆的重塑》)
材料二: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以前的纪录片那么高高在上和“阳春白雪”,极其接地气。通过镜头,故宫和文物们都活了起来,一件件文物仿佛会说话似的,都在通过镜头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另外还有大量的镜头对准了故宫里一群很可爱的文物修复专家们,从他们口中来讲述故宫的故事,第一人称的视角让人倍感亲切,年轻的观众纷纷发送弹幕为自己喜爱的“师傅”拉票点赞,成立粉丝后援团,如此一来,纪录片变得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杨泽华师傅休息时喜欢抱着吉他弹唱;屈峰师傅在观音木雕像修复完成后的那份自豪与小炫耀令人莞尔一笑;漆组闵大师和他的学徒几十年来坚持传统的切割技术,给观众以心灵的涤荡。这些文物之外的小故事和生活,和文物们一起,恰恰构成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故宫,这是纪录片真正的魅力所在。传统文化需要人的传承,故宫也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守护者,才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一帧帧画面里,全景观展现了文物修护工作的全部意义,这些人的付出和精神,融合在了焕然一新的文物身上。《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故宫生活的记录,反思现实,并为改造现实提供借鉴,从而让观众浅显易懂地理解故宫文物和文物修护工作。
(摘编自石佳《社交媒体时代纪录片的逆袭:以<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意外走红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使公众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文物信息,而是能够通过评论和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文物记忆的构建与传播中。
B.“云逛名胜古迹系列”短视频大获成功,在于其选取了三星堆博物馆作为拍摄对象,且视频时长较短,契合观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
C.湖南博物院《我的生活有点美》动画中豕形铜尊和铜雀对话的形式,是传播内容情景化的体现,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的身世背景。
D.《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形象丰富而鲜活,他们的生活细节与文物修复工作相互映衬,增强了纪录片的感染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交媒体用户上传的文物相关作品虽带有个人色彩,但因有统一的话题标签,能在宏观上形成对文物记忆的系统性整合,推动文物的广泛传播。
B.传统文物展览主体在社交媒体上创新文物呈现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互动机制提升自身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到线下场馆进行参观。
C.《逃出大英博物馆》这类网络微短剧的走红,表明拟人化叙事在文物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它能赋予文物情感与意志,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D.《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记录故宫生活来传播文物知识,这种方式虽能让观众产生亲近感,但在深度解读文物历史文化内涵方面存在不足。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某知名历史学家在社交媒体上开设直播讲座,详细解读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意义,直播期间观众可随时提问互动。
B.某大学生团队在社交媒体发布自制的文物科普漫画,以轻松幽默的画风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和转发。
C.某科技公司开发一款以文物为主题的手机游戏,玩家在游戏中可扮演文物修复师,通过完成任务了解文物知识,该游戏在社交媒体上推广。
D.某出版社在一大型体育馆发布文物相关书籍的出版信息和精彩书评,并邀请专家、读者进行对谈、交流,分享对文物书籍的期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对文物传播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兄妹 蹇先艾
两年来的东奔西逃,把两个孩子都拖得十分瘦弱了。最近父亲又带着他们到乡下来避难。大的一个男孩洪生脸上常常浮肿着,缺少血色。从头部看来,他很像一个小胖子;但身上却只剩下一把骨头了。即使如此,最近他还是加入了街上一个哪家都有小朋友参加的“团体”里,成天操练着“打日本”。
他的妹妹华芷,才九岁,比他聪明一些;但没有他肯长,眼睛圆溜溜地嵌在一张苹果脸上,头发蓬着,活像一个洋娃娃。女孩留在家里的时候居多,而小小的心灵里却时常充满了忧郁。这忧郁,在北平的时候是没有的,而且对着人,她永远是一副微笑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