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高三下学期4月青桐鸣大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4820字。
2025届河南省高三下学期4月青桐鸣大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挖掘中国春节深厚的文明底蕴和时代价值,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春节在古代也称“岁首”“元旦”或“元日”,是我国先民在观象授时的生产劳动中确立的一年之初的时间坐标,鲜明标识了国人的宇宙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时间之流本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年”的存在则令其有了新旧转换的尺度,正知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在绵延至今的春节礼俗中,既有洒扫庭除、沐浴祛秽等物理层面除旧布新的习俗,也有祈福迎祥、祭灶祭祖等精神层面辞旧迎新的仪式。对现代人而言,“春来更有好花枝”;经过这一个充电、打气的转换期,人们便能以元气满满、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充满希望的下一年。
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遗产,春节是古人顺天应时、与天地同频共振的实践产物,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春节在节气上靠近立春与雨水,是四季时序之始,万物萌动,生机勃发。同时,春节起源中还含有礼敬天地、感恩自然的意蕴。古代“以时禁发”的“生态保护令”,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令草木生发得以畅达。挖掘春节中丰厚的生态伦理内涵,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万物并育的生态文明。
自古以来,团圆、团聚就是春节最核心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从乡土中国到流动中国的巨大变迁中不但未曾淡化,反而历久弥新,这背后是中华民族“归根报本”的人生观。中国人笃信孝为人道之本,春节则是这一厚重情感最为集中的出口。春节既有“以血缘为纽带的亲人思念”,也有“以地缘为连接的故乡怀念”,还深藏“对安身立命之本的文化眷恋”。在年夜饭、守岁、共话家常中,亲情得以安放;在压岁钱、拜年、嘘寒问暖中,孝心得以表达;在祭祖、叩拜、饮水思源中,人伦得以绵延。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与春节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根脉意识密不可分。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其情感基调是“和”。中国文化重视敦睦亲邻,以和为贵,这种“和谐”的价值观在春节得以最充分展现一团圆欢聚、共享天伦,是家庭的和谐;走亲访友、人情往来,是朋友的和谐;欣赏年戏、庙会社火,是社区的和谐;年终团拜、奖金回馈,是单位的和谐;哪怕不相识的人,也会在新年期间互道祝福,尽量减少争讼,这是全社会的和谐。大力弘扬春节礼俗文化,充分阐发其价值意蕴,有助于构建和美社区、融洽社会关系,让人间的温情和善意久久传扬。
(摘编自彭璐珞《春节的文明底蕴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绵延并被持续认同,关键在于其有着稳定的文化内核。春节稳定的文化内核是其精神传统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形态,如年夜饭、拜年、社火等核心节俗以及春联、红灯笼、中国结、舞龙等标识性文化符号。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春节文化当代传承的要务就是自觉保护、传承其精神传统以及核心节俗与标识性文化符号。
春节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其不断更新与调适的能力。在当代社会,活态传承春节文化必须面向当代社会与生活之变迁,主动创新庆祝春节的方式。事实上,随着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社会已经创造出诸多庆祝春节的新方式。如“网上年货节”“云守岁”、短信拜年、数字红包、线上“集五福”、电子鞭炮、AI生成春联等。数智技术还打造了春节数字景观,在虚拟空间营造了浓厚的春节气氛。“数智春节”看似改变了春节的文化形态,其实只是创新了庆祝春节的表达方式。不管是网上年货、云拜年、数智春
(摘编自季中扬《春节: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节是中国人共同参与的、周期性的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
B.春节礼俗中既有物理层面除旧布新的习俗,也有精神层面辞旧迎新的仪式,“年”提供了时间新旧转换的尺度。
C.数智技术发展的当下,我们既要继承春节的精神传统,也要面向社会与生活的变迁,主动创新春节的文化形态。
D.春节作为中国人的生活文化,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传统和现代,国人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地创造出庆祝的新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节人选人类非遗名录并成为各国的法定节假日,说明其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有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B.春节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遗产和中国孝道情感最集中的出口,也是中国以和为贵等“和谐”价值观的根源。
C.春节文化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既因为其具有不断更新与调适的能力,也离不开其所蕴含的稳定的文化内核。
D.数智技术打造了春节数字景观,培育了春节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从而赢得青少年喜爱,助力春节文化持续发展。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援引古代“生态保护令”,表明春节起源顺应天时,含礼敬天地、感恩自然的意蕴。
B.材料一举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中都推崇以和为贵的例子,阐明春节礼俗文化的价值。
C.材料二首段以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和春节文化的典型性强调稳定的文化内核的关键作用。
D.两则材料都采用总分总结构,由春节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谈及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
4.挖掘春节的文明底蕴有怎样的时代价值?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某地准备对“年画”这一春节标识性文化符号进行传承推广,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给出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张仲陶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有一段;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①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故乡的食物》这几段主要是记炒米的,只是连带涉及张先生。我对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