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20字。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清晰地说明事理,首先要发现事理,而发现事理需要对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广泛搜集、科学梳理,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更需要敏锐地发现隐藏在对象背后的规律。
梁思成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当时的中国为中心,通览古今,跨越中外,纵横比对,从时空维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既从空间维度说明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情况及辐射现象,又从时间维度指出上下几千年中国建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突出中国建筑体系文化传承的历史厚重感。林庚的《说“木叶”》同样是作者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整合后提出了“木叶的暗示性”事理。纵观全文,作者旁征博引,共引用二十一句古诗词,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比较辨析后清晰地说明事理。
综合而言,梁思成、林庚在引出事理方面,大致采用了“明确对象——梳理资料(实地考察)——比较分析——提出事理——阐明事理”的说明思路,体现了“格物穷理”的治学精神。这对中学生学习如何选定说明对象、发现事理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事理说明的本质在于阐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属于抽象性表达。同时,事理说明文大部分是学术性论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具有严密的表达逻辑,对读者的知识素养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为了捕获读者的芳心,增强悦纳效果,这类文章需采用一定的说明技巧,达到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比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中,作者都采用了“卖关子”的技巧。“卖关子”不是直接抛出个人见解,而是借助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他人熟视无睹的地方提出具有启发意义或引发他人注意的问题,来达到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的目的。
“卖关子”要学会设疑解疑,问题的产生是对事物、事理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解答体现了对事理的理解程度。问题的不断产生,既表明自己对事理的认识不断加深,也将事理的探讨由表面推向深入。在自问自答中激发读者共鸣,引发读者共思;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入文本情境和个人话语体系之中,以让读者接受和认同自己的理解。
事理说明的基本要求是“说得清,道得明”,核心在于说清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关键要素。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准确科学地表达对事理的认识,需要综合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在事理说明文中,常用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梁思成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建筑的惯例法式,将其比喻为文章的“文法”,将“梁、柱、枋”等比作语言“词汇”,将专业领域的体系及构件转化为读者熟悉的做文章的思路及要素,化艰深为浅显。《说“木叶”》最为突出的是作比较,在比较中说清概念内涵,在比较中突出“木叶”属性。读者不仅明晰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还在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这样的分析让人觉得思维缜密,鞭辟入里。打比方,可以让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使读者有更直观的认识。作比较,可以让相对陌生的事物特征鲜明可感,使读者能更准确地辨别。
(摘编自顾海学《复杂事理如何说清道明》)
材料二:
在大气光学现象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的早晨,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很少,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表明东方低空有云层存在,含有大量水汽。随着气温升高,热力对流逐渐由东向西发展,而我国地势东低西高,云层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升高,容易遇冷形成降雨。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晚霞主要是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发现事理,需要先搜集梳理资料,然后观察、思考,最后发现隐藏的规律。
B.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梁思成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C.《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的说理思路相近,都能体现“格物穷理”。
D.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有助于将事理“说得清,道得明”,如打比方、作比较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木叶”》第二节中的设问五连击方式,是林庚采用了“卖关子”的说明技巧。
B.《中国建筑的特征》善用比喻,让相对陌生的事物特征鲜明,使读者更准确地辨别。
C.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含有气象等地理知识,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D.“鱼鳞斑”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所以能预示晴天。
3.下列选项与清晰说明事理无关的一项是(3分)
A.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文章例话》)
B.抽象的事理附着于事物,只待我们去发现。(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
C.故(诗文)妙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D.既然设问可以增加效率的话,为什么要吝啬这些设问呢?(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说清道明事理”应注意的事项。(4分)
5.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四指出,“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材料二以“气象谚语中的‘理’”为对象进行说明,请结合你总结的注意事项,对材料二进行点评。(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徒(节选)
杨知寒
我十岁那年的秋天,院子里的山楂树挂了果。同年冬天,母亲对父亲说,她决心要去卖山楂了。父亲没有反对,第二天他很早就出门,带回很多的砂糖,还有一口锅。
母亲让我离远一些,她手上拿着一张纸,上面是央人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