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字。
《赤壁赋》说课稿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洪申健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写下的名作。文章融景情理三者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作者先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感伤的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除了积累文言知识外,重在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和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是对文中“水月”意象内涵的把握和对“变”与“不变”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和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研习文本,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介绍作者导入。可适当介绍苏轼逸事,如与佛印禅师之间的一些趣事,重点介绍黄州时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低落的三个阶段:黄州、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