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哀与乐——《赤壁赋》赏析
作者:殷永红 时间:2006/9/14 18:14: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522
文章的开头,交代游赏的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并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出秋夜长江的爽朗与澄清,暗示了游赏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心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欢乐来自眼前的胜景。在举酒诵诗之后,在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秋江无月明”之际,在泛舟于如梦如幻的被白露笼罩的大江之上,作者的思想超越了现实,“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作者第一次跨越时空感受欢乐。
但是,乐极生悲,“客人”吹起了忧伤的洞箫,作者听见了 “如怨如慕,如诉如泣” 洞箫声,感受到幽壑中的潜蛟、孤舟中的嫠妇那深深的哀伤,这是时空之外的哀伤。所以,作者就和“客”(其实是作者另一个心态的载体)展开了一场伟大的人生价值大讨论。“客”由眼前的江山胜景,跨越遥远的时间,想起曾经在此“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今灰飞烟灭的曹操,得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消极人生价值观。这种感情由远古二来。针对“客”的观点,作者放飞思想,驰骋古今宇宙,从长江流水的“逝”“往”,月亮的“盈”“虚”的辨证关系中,归纳出“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原理,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所以,最好的人生态度是享受眼前的“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冷对世事风云变幻,我自陶醉无限江山。
最后,“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开怀畅饮,并且“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也就是说,在穿越古今、漫游天地之后,作者抛弃了失意的哀伤,只留下豁达与超然。这场跨越时空的哀乐大讨论,必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热爱生命的人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