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70字。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上的硬伤
山东 付云峰
所谓硬伤者,就是受外力作用后不易改变的伤痛。由于被伤害者是在无法预料、无法左右、无法躲藏的情况下,因此可以说是强硬的伤害。也可以是这种理解,本来是一条精美的珠链,也不知是串织者粗心,还是故意所为,隔几处便有一个格格不入的块垒,也似一段原本煞费苦心地乐章,展示给人看的时候,隔几节就有几个不和谐的音符。这不是吊胃口,而是倒胃口。看看近来新课改风行之下的中学语文课堂,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
现象一:导入语盖帽子。
语文老师在每一篇新授课之前,都要冥思苦想怎么样迈开第一步,怎么给这篇文章设计一个不错的导语。其实就是想怎么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这样的导入语多年来在语文课堂上风行,有它的好处,一是一些动感话语触动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二是给来听课者一种庄重抑或人文之感。那么这些好处一旦成了定理,就被一代代为师者秉承下来,于是导语就成为教师备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新授课文的导语,大都围绕着文章的思想内容做文章,如果是爱国思乡的就用诗文语句导入,如果是愤世嫉俗的就介绍时代背景,如果是记人写事的就讲一段故事,如果是写景抒情的就描摹一幅图画,凡此种种。这些导语曾作为一些精美的设计,被某些语文专业机构评比奖励,一些很著名的导语被传送模仿。我们不妨想一想学生,新的教学理念宣称: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学习到了什么呢,因为教师几分钟讲得太好了它们佩服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得到了回应?还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这里暂且不再说导语的作用和意义,单从导语的内容上讲就很值得我们反思。在每接触一篇新文章的时候,作为教师可能阅读了好几遍,参看了一些教学材料,对文章的解读已经达到了非同小可的程度,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