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890个字。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专题
功利性·文化味·趣味性·人文性
苍南钱库镇一中 王田先
文言文教学,功利性是它的现状,文化味是它的本真,趣味味和人文性是它的方向。
由于文言应试的存在,教师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絮絮不止地解词、译句、讲篇章,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应该说,目前的古诗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非文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这种教学对于文化底蕴的积淀,对于人格的塑造,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相对缺乏,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教学本有功利性,问题是这种功利性并没有带给学生多大的功利,反而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文言课堂变得干巴巴的,枯燥乏味。特别表现在文言字词的教学的现状上。
文言结合,首先要抓好“言”。
我们是不是把字词教学搞得生动活泼点呢?文言字词含义的记忆不可避免。既然如此,何不给点方法,给点趣味?常规的解词方法(什么组词法、推测法、互见法、语境法等等)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只介绍几种最富有趣味的,冀能帮助减轻记忆的痛苦。
1.从英语入手
2.从成语和名句入手
3.从说文解字入手
4.给注解提异议
5.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文言教学最重要的是不要悖离它的本质。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它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历史是文化,象形会意文字是文化,心态是文化,意象是文化,精神是文化。特别在第六章的史传文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无论是逆境中拼搏的精神,还是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无不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启迪。本单元教学不去探究文言文的“文化味”躲在哪里?而是怎样做才能弘扬人文,激发兴趣,突出文化味?方法简述如下:
1.诵读
诵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诵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那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美感的语言,就会激荡他们的胸怀,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2.唤起
激发主动精神,唤起学生热情,比如通过网络和相关资料去了解古文有关的文化背景,通过生活中寻访名胜古迹、收集整理对联灯谜等途径,把文言学习引进生活,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知识的空间。
3.渲染
开课前可以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大家探索欲望的思想氛围,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所以导入要有文化味。
上课时或深情范读,或配全古典名画名曲,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
5.印证
以现代意识、现代故事去诠释古老文化亲切的话题;以流行歌曲去诠释古诗词的意境,这不是更加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珍视吗?当然,也可以本着取其精华,舍其糟粕的精神去求反,老干迸发出新枝。
6.融合
这是大语文的教学观。教学文言可以与社会、历史老师合作,或以这些学科教学同步进行,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使命感。因为历史也是文化啊!
7.积累
成语和名句是古代文化的浓缩精品。透过成语和名句这扇窗可以看见古文明的天空。熟读牢记这些成语和名句,古代文化的基因就在我们后代子孙的血脉里流淌。
8.升华
从单篇文章提升对作家、作品、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蛛丝马迹中解读中华文化的常态。
9. 对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于时空遥远造成与古代文化的隔膜,这时,教师有必要创设虚拟情境,变换角色,让学生和古人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激发学生文言的兴趣。
《陈涉世家》
课前准备
了解人们对《史记》的评价;了解司马迁的身世遭遇以及发愤著书的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2.把握本文详略得当、对话生动、用词凝练的写法。
3.感受陈胜前无古人振臂一呼的创举,感受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创意说明
本文不以陈胜怎样组织发动农民起义为教学重点。本课的教授重点是:透过《陈涉世家》的教学去窥视《史记》一书的精妙,读懂司马迁的胸怀,把理解人物形象和了解《史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