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30字。
民俗文化: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人文教育资源
浙江省文成县二源中学 吴春燕
民俗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哪里便有相应的社会民俗。从一定意义来说,民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缩影,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时空,诸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民俗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却常常被忽视。
实际上,民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与人类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虽然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人把民俗视为语文教育的一种资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民俗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因此,民俗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那么,当前我国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中国新闻周刊》于2004年5月3日刊发了纪念“五四”专题,并做了一个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大学生,其结果令人堪忧:以下是部分问卷的调查结果:1、对于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如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等)的态度,11%的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