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0个字。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标:
㈠ 知识教学点
1、学习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正确辩析课文中的难词难句。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加深对“通假字”现象的认识,并着手整理。
3、加强朗读训练。
㈡ 能力训练点
设计一些问题,要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㈢ 德育渗透点
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辩析课文中的难词难句
2、逐层论证的写法和排比句式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三、学生活动设计:
1、反复诵读课文,分析,练习。
2、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证明课文中的观点。
四、课时安排:拟用二课时完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文学知识: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诵读课文
2.1逐句领读课文,指导停顿
2.2自由诵读,指读,齐读,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