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60个字。
语文新课改,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年语文新课程教改实验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桐乡市启新学校语文教研组
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课内课外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的情感交流过程。
老教材繁、难、偏、旧,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许多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原本天真活泼的花季少年成了教科书的“奴隶”,题海战术的“俘虏”。
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吹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学生们终于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放飞思维的天空,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都作了详细的诠释,从总目标上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在学生的个人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思维、意识等方面指明了方向。通过三年的课改实验,我们认为应把握或者说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语文教学中应正确把握好“语”与“文”的关系
(一)、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当学生不再呆若木鸡般地聆听老师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欣赏,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当交流成为一种快乐时,难道说这不是语文带给我们的“享受”吗!
譬如语文阅读教学,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一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效果难分伯仲。那抑扬顿挫的朗读,准确的发音,情感的把握,确实让人身心愉悦。这样一来,教师朗读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认真预习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了解意思?对课文内容多少?对文章情感把握得怎样?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模仿地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清晰响亮,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难于领悟,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新课标倡导的“四步读书法”来引领和指导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心去欣赏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声。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都具有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个性特征。这样的朗读便不再是照本宣科、无动于衷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