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70字。
浅析陶渊明作品的理想性和现实性
杨冬梅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系 广东 罗定 527200
中文摘要: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时有体现,隐的经历、贫的体验直接关涉他对此在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因此深入了解陶渊明的家世和时代背景,有利于我们理解陶渊明作品的理想性和现实性,也有利于我们弄清他的角色定位和入世态度。
中文关键词:陶渊明 仕隐 贫富 作品的理想性和现实性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更为清晰,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引领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人。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曾祖父陶侃任晋朝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官职更低,且在陶渊明幼年便去世。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象,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①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②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未就任。此后也出任过一些官职,但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