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杨修之死》 教材教法
教材分析
作家作品介绍
罗贯中(约1330一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最足以代表罗贯中创作成就的作品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重义守信、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它善于运用传神笔法去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它影响极其巨大深远,长期以来起着历史教科书、军事教科书、生活教科书的作用。
时代背景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是曹操与刘备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经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兵退斜谷以待战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课文主题理解
文章通过写杨修之死,叙述了杨修与曹操矛盾冲突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悲剧和曹操阴险残诈、老奸巨猾的性格特点。
选文共12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③段):写曹操焦虑战事,并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第二部分(第④~⑨段):补叙杨修之死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⑩~⑩段):写曹操强行进兵,兵败而回。
文章第①段写战局僵持不下。两个“欲”字把曹操进退维谷的尴尬情形表露无遗。“鸡肋”这一口令正是他犹豫不决、烦躁不安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这种心理是一般人所不能察觉的。叙事至此,好像平淡无奇,却为杀杨修埋下了伏笔。
第②段转写主簿杨修。他先是行为乖张,让军士“收拾行装”,然后再说明理由,点破曹操口令的秘密,得出“魏王必班师”的结论,并且波及夏侯悖。这样,“动乱”就由局部扩展到全军,杨修在劫难逃,必死无疑。
第③段又回过头来写曹操。他先召夏侯悼,后唤杨修,最后“大怒”,喝令刀斧手杀人,令人惊骇。虽说杨修惑乱军心,但罪不致死,曹操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这正是下文要交代的内容。
第④段开头,用“原来”的补叙语气暂时按下现在进行的事态。接着以下六段各叙述一件事,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这六件事分别是:识破门内添“活”字,分食一盒酥,戳穿梦中杀人真相,密告曹丕失败,教曹植出城门,为曹植作答教。这六件事,由耍小聪明到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