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90字。
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中应注意的问题
汕头潮阳实验学校 邮编515100 石福强
语文教学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其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方面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正如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所说“艺术始于自我表现,也终于自我表现”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文学艺术上是作家以其个性素质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在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个性则是作品发生作用的终结点。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具有个性的人,因此文学交流的功能效果也只能通过读者的个性而产生与实现。所以说使读者在阅读中认识自己,健全自己的个性比单纯的理解文学作品更有意义。“艺术产生于人,其人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其人的个性”(三木清)、艺术以其丰富的人文气息从一开始就确证与发展着人沉睡中的个性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在塑造人个性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的教育的目标也正是塑造有个性的人,因为人的存在的价值其实就是其独特性。然而独特的个性仍然表现为其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为个性的存在是以社会和历史为参照的。个性的形成说到底无外乎是历史与传统积淀的独特性显现。而悠久的文学艺术正是历史与传统的鲜活的人文载体,“艺术最深刻的美质都是根植在祖国文化的故土里”(爱默生),那么在语文教材中对文化传统中人文主义的阐释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这一文面教材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古文增加,古诗词篇目的增加)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因为其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与鲜活的个性范式。屈原的执著坚毅、曹植的通脱飒爽、陶渊明的恬淡自适、柳宗元的褊狭俊洁,这些生命的不同范式既给我们证明并提供了具有独特的血肉丰满的个性,不同也给我们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其实也潜在的规范着我们个性教学中的方向。所以说对古典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传统中的人文主义思想里面有我们不竭的丰富的源泉的同时,里面也存在着极大的人格的缺陷。其实个性的形成就是在涤瑕荡垢中逐渐走向完美。但是这些人格的缺陷在语文教学中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对历史传统的人文思想认识其实就是认识自身的延续。认识自身的过程就难以避免其蒙昧性,所以对传统人格的缺陷的认识要比对人格的完美的认识更重要,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规避的路标,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传统人文思想中人格缺陷概括以下方面:
(1) 个体价值的丧失。中国重集体、重等级尊卑的传统使人的个性带上沉重的枷锁,个体价值也随之而被淹没。封建专制又使丧失了个性的人的价值依附于君主,这就表现为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忠君思想(忠君与爱国并非同一概念),中国文人所表现的迂直而造成的悲剧正表现了其人格的胡极大的不独立性。这种依附性发展到极端甚至混淆是非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