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80字。
《沁园春·雪》教学思路、反思及修改方案
杭州市行知中学 陈 煦
一、《沁园春·雪》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教学前奏:欣赏歌曲《沁园春·雪》,了解作者(做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介绍词的知识。
2.介绍“诗言志”的观点。
范读。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初步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二)分析上阕
1.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词传达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虽然上阕侧重写景,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景与作者的豪迈之情是相匹配的。清初的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末的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写景是抒情的基础。在此,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所以,我们应该来探究一下,上阕所写景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朗读上阕,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里的“北方雪景”会留给我们如此壮美的印象呢?(选景视野开阔: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意象雄伟:长城、黄河、山峦;注入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教学难点)
3.理解“意象”与“传情”的关系。
(补充一:“表情达意的惟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某种特别情意的方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某种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艾略特)
(补充二: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意象为例,分析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目的:说明诗是意象的组合,不同的意象用以抒发不同的情感。)
(提示:我们在前面也已经提过选景与传情相匹配的原则,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作者在这里选取的与豪迈之情匹配的意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