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一、文学常识
1.散文
没有人给散文下个定义,也不可能,因为散文包罗的形式太多了;有人说,文学作品除了小说、诗歌、戏剧剧本之外,所有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都得叫散文:杂文、报告文学、速写、随笔、特写、山水小品……,都可以包括在散文之内。
散文是作家个性很强的文章,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散文的真实内容,它向读者展露的是作家优美、健康的个人心灵世界。散文多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有个性,富文采,有情趣,作家风格鲜明。生活中的一些散文的材料,像珍珠一样,用—条思想的线把它穿起来,形成一个艺术世界,这大约就是散文了。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即描写故都的秋的景物形象,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抒发爱故都之秋的感情。用抒情表达方式写成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2.作者介绍
(1)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省富阳县人。八岁读书,1913年随兄赴日本留学,先学文科,后转学医,又转学文科(经济学),阅读大量西洋文学作品:1921年开始创作小说,并出版了。小说集《沉沦》,轰动了文坛。在日本,他遭受·了民族歧视和污辱,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激情,这成为他创作中的重要思想主题;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社团创造社:1922年从日本东京帝大毕业,不久回国。先在上海主持创造社工作,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前身)。1927年脱离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并挂名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从上海移居杭州,鲁迅先生有诗《阻郁达夫移家杭州》,怕他受杭州国民党党政诸人的无理高压。但他还是去了杭州,在杭州几乎是隐居三年,创作上只写了一些游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武汉任军委政治部三厅设计委员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研究部主任。后到新加坡主持《星洲日报》副刊多年,对宣传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年5月,为躲避日本帝国主义的迫害,改名从新加坡到了印尼的苏门答腊,1945年9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仅50岁,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烈士。
他的著作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等近二十种小说、散文、日记和论文,
3.写作背景
据作者之子郁飞先生说:“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这篇散文是作者在故都应王佘杞为《人间世》催稿而急就出来的。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人事品物无一不爱,“对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更是无时不在祝福: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占领了东北,又进一步觊觎华北,郁达夫在杭州又被国民党党政高压无所作为,作者这种爱国、爱民的真实感情都融在了故都的秋中。
二、赏析知识
1。补充注释
(1)故都:北京
(2)领略:了解事物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3)不永:不长,不悠长。
2.艺术赏析
作者在这篇抒情散文中,深情地抒发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爱。
(1)对照的写法。
把不同的事物放在—起进行比较对照,这种方法会使两种事物的特点表现得非常鲜明,作者思想感情的倾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