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教时,约7800字。
18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借助工具书,培养快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掌握归纳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历史人物采取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评价。
(2)对造成历史悲剧的个性缺陷有清醒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一:
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谁的什么诗?
生: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项羽卓越功业的钦敬,后两句则流露出对项羽迅速败亡的叹惋。
师:说得好!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抗秦,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英勇,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然而项羽仍不免陷入韩信30万大军的十面埋伏。面临四面楚歌的绝境,雄极一时的西楚霸王洒泪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残兵败将、爱姬宝马,项羽发出英雄气短,天不助我的慨叹。究其原因,项羽寡谋轻信、刚愎自用、麻痹大意、决策错误,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劲敌刘邦,纵虎归山,留下无穷隐患。五年前“鸿门宴”上的一失足,酿成了垓下被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恨。“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预示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史传文学名篇——《鸿门宴》(板书课题)。
导语设计二:
(多媒体播放楚汉相争镜头片断,定格)
秦灭六国,天下一统,一夫发难,七庙俱隳。秦王朝的覆灭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而楚汉相争的一幅幅画卷,又带给人多少回味与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鸿门宴》。
(板书课题:鸿门宴 作者 司马迁)
导语设计三:
话说秦始皇挥舞着长鞭驾驭九州大地后,又将都城咸阳筑得固若金汤,于是便安心地做他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去了。却不曾想到,他的威仪让下在咸阳服役的一介匹夫羡慕得不得了,“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他更没想到在秦亡前一年(公元前210年),他到会稽巡游时,一个23岁的小子竟敢大言不惭地说,“彼可取而代也”。(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个人是谁吗?(学生答)(问)从这两句话中你能感觉出他们的性格什么不同?(学生答)。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那么这两个被历史推上争夺天下的舞台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