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50字。
反思·重建·实践
——回归生活的初中作文教学探索
重庆市巴川中学 李永红
李永红 重庆市铜梁县巴川镇重庆市巴川中学教科处 邮编:402560
电子信箱:cqlyh67@yahoo.com.cn
电话:(023)45681368(办) (023)45912802(小灵通)
摘要:作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反思当前作文教学背离生活的种种弊端,从作文主体、本源、实践三个方面重新构建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及实践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 回归生活 生活化
无庸讳言,初中作文教学直到今天——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从2000年开始已推进5年——仍然还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以真实生活为逻辑起点的崭新写作教学尝试和探索,但作文教学还是一个“老”问题:作文观念破则破矣,作文训练却无序可依,随意散漫,高耗低效;作文指导仍目中无人,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学生依然怕写作文,觉得无话可写,面对文题,思路枯竭,是好搜肠刮肚,随意编造;学生作文依然贫血缺氧,千人一面,千腔一口,认识反映生活水平低下,素养缺乏。造成作文还是一个“老”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为什么写”、“写什么”这些作文教学中的基本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思路的廓清,实践的探索,特别是对开掘作文的源头活水仍停留在认识层面而缺少鲜活、丰富的实践探索。要构筑全新的作文教学观,真正实现学生作文向生活回归,提高作文的时效性,就必须对这些问题重新进行认识,对写作指导的方向和思路重新梳理和构建,并扎扎实实地开展回归生活的作文实践。
一、 作文教学背离生活的现实反思
(一)为考而作屏蔽生活
现行作文教学在考试指挥棒下写满了“功利”二字,从理念到实践基本上是以“应试”为旨归,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有时“时尚”得让人不可思议。比如一段时间话题作文如洪水般以不可阻挡之势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所有语文教师不分年级,不遗余力全部围绕话题作文忙得不亦乐乎!这种一切为了应试的指向使作文教学一次又一次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怪圈。
当应试成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时,作文教学必然走向日暮穷途。当应试成为唯一目标时,教师们作文指导时也显得极为专注:常常将关注点集中于猜题、押题以及对具体文题的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常常是讲得多,讲得深,讲得透,甚至为学生提供完备的作文“零部件”,并示范组装的一招一式,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常常有意无意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心灵实际,误导学生以成人眼光打量世界,扭曲学生对作文和生活的正确认识。
为应试而指导,必然导致学生为应试而作文;为应试而作文,必然导致学生屏蔽对生活的关注。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天只能被动地埋在作业堆里,根本没有机会走向生活,走进生活。原来丰富多彩,情趣十足的生活,被“应试”涂抹得单调空洞,枯燥无味。屏蔽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枯竭了写作的生活之源,学生在作文中只好说着大而空洞的假话,唱着大而不当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