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70个字。
浅谈语文课程改革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丹阳市横塘中学 严耀忠
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面前一直是权威,而且集知识权威、管理权威和评价权威于一体,教师成了课堂的操纵者、教材的解说者、知识的灌输者和评价的垄断者,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毋庸置疑,新课程将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格局,师生的课堂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如何定位?笔者以为,在课堂上师生应“同为主客体”,这该是新课程下师生课堂角色的理性转变。
首先,师生同为主体。
教师和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在维护人的权利、尊严、人格方面是平等的,这是共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群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每一个个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与生、师与师、生与生之间既有群体主体性,又有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是平等共生的关系,是课堂上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的共同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尤其是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始终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在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此时,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看客或听众,而和教师一起成为共同的主体。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留下了充分的创造空间,在教学对话中,师生都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共同创设教学交往的情景,师生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创造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在新课程中,师生的情感体验和信息反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都在师生同为主体的共生关系中得以实现。
其次,师生同为客体。
教师和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都有个性,他们在心理、文化、思维、情感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特点。人的多元智力分析理论表明,语言智慧善说话,空间智慧善图画,数理智慧善解题,音乐智慧善歌唱,……这些个性优势在课堂上呈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