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60个字。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丹阳市横塘中学 严耀忠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多了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课堂上学生又没有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相应地也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了整个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又总是那几个固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下等学生都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不是丢了西瓜拣芝麻?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强调人文性,不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与以往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 工具性 )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