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10字。
略论语文教学的外部表现形式
数年来在语文教坛上求索,总感觉语文教学中确确实实存在着教师教学外部表现形式问题,(形式自当为内容服务,这个内容自然是教学任务、效果、具体实施的重难点,在此无需赘述。)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一名语文教师的评价。比如,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往往会从各方面对授课者提出诸多的看法,其中就包括着对一个教师的整体感觉,这整体感觉说到底就属于一节课教师的外部表现形式。(因为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马上就能知道。)它包括教学语言、课堂组织与教学体态三个方面。怎样自觉运用处理好教学的外部表现形式,对教学内容传授至关重要。下面就三个方面略谈看法,权请同行指正。
一、教学语言
首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和较强的思辨性。语文学科文学作品多,注重文学性渗透,因此富于文学性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课堂品位。同时,语文又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语言中也应有意识带点思辨色彩,相信你的精彩发言会博得学生深深的认同。教学中,教师的文学性独白是语文教学语言的一颗这珍珠。它是教师情至高潮时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是教师析理入微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一节课中精心组织一段文学独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一位老师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结束后作了如下独白:“通观全文,先生像一位睿智的哲人,俯瞰人生,远眺历史,他把他的慈爱与尊敬,困惑与痛苦,悲怆与愤怒,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凸现在对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大忧、大爱之中,他把他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在灾难中挣扎却又奋斗不息的民族的深深的忧虑熔铸在他所敬爱的学生身上,可以说,他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是紧紧维系在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深重忧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他的悲剧意识就显得尤为深重,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怜感、历史感,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先生文章的思想内核。”这样的文学独白在一堂课的收尾出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三日不绝”的妙境。
其次,教学语言应富于幽默感和趣味性。教学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是一堂课的调味剂,能紧跟学生的学习进程,在紧要处通过让语言开花使学生学习结果,使课堂显得活泼有趣,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如通过巧设比喻,故错艺术,谜联故事等都能达到类似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知道,讲究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应能做到耐人寻味,并非单纯用花俏的语言华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