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40字。
对偶与汉文化
邓高华 邵阳市邵阳县黄亭市镇中学
摘要:对偶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但它与传统的汉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对汉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过不可低估的贡献。
〔关键词〕对偶;文化;对称美;对仗;对联。
对偶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一般把他归于语言学范畴。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大量应用,存在的历史悠久。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角度,着力阐述对偶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文化。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历史遗产,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产物。而作为语言的修辞手法对偶在存在的几千年中,在它逐渐完美的过程中,浸含着许多的文化内涵。说起文化,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是个人的素质及其修养程度。
对偶之所以能如此源远流长,而长盛不衰,成为深受中国人民欢迎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它与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它自身的特点上。
对偶的形式美――对称美与中国文化的一贯美学特征是一脉相承的,是美学文化的具体反映。
对偶的基本特点就是语言要素的均势对称。在两两并行句子里,字数的长短相同,平仄的顺拗相协,词性的虚实对举,语义的事类相关,这些语言要素的相等对称,都表现出一种力量均等的态势平衡。整齐对称的句式,能给人以舒适、流畅和赏心悦目的美感;平仄错立,能使语言变得愉悦动听,富于音乐感;虚实相称,同类互对的表达方式,能够如实表达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精确认识。对偶在形式和语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这种组织精密、结构完整的完美状况,都建立在语言对称的基础之上。对偶的这种对称性特点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那种审美观念。对称性的审美文化在汉族的各种文化中都强烈的体现了出来。汉族人认为,除了领导者是高高在上独立自主统率一切以外,其他都是以形成对立面即对偶形式为宜。汉族本民族古老的哲学思想,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推演到六十四卦。但是,汉族的民族心理中,可又并不认为这个推演出来的模式是完美的:“未济终焉心缥缈,万事翻从阙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不过,在这个推演出的模式本身包容之中,却能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