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70个字。
逸怀浩气,超乎尘外
——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乔 根(安徽黄山学院中文系教师)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79年,对于一般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串冷冰冰的几个数字;可对于苏轼来说,却是人生的转折点。就在这一年,正在湖州任上的苏轼突然被逮捕下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朝廷的新法,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精神上却因这一场卑鄙而又残酷的文字狱而受到沉重的打击。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之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这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在黄州任上所作,体现了作者悲凉苍劲而又旷达坦荡的情怀。
解读这首词时首先应关注一下正文前的小序。词前题序并非苏轼首创,苏轼之前张先就已在词中大量使用小序。但是,张先的这种写法对苏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此词中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词人从黄州去沙湖途中偶遇小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雨过天晴后,遂作此词。按照生活常理,途中遇雨,这本是自然现象,可是词人深有感触,借眼前景,写胸中事,谈人生哲理。
词的上片写雨中所遇所感。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就给人带来不同凡响的听觉冲击力。雨“穿林打叶”,所发之声让人寒不能禁,难以忍受。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词人借题发挥,前面加上“莫听”就体现了作者不为外物萦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