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5000字。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弄清文章结构,研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苏东坡逸闻趣事
二、导语设计
刚学习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游记,其特点是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而苏轼的《石钟山记》在写法上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不仅以说理透辟见长,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胜,行文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诙谐风趣。清人方苞、刘大槐都认为这是“坡公第一首记文”。
三、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有些字的读音。
四、导入课文
提问:石钟山在哪里?为什么叫石钟山?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古名彭蠡湖,有南北二山,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石钟山由石灰岩构成,由于受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加上水位变化大,形成了所谓溶洞,“空中而多窍”,形如覆钟,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涵淡澎湃,声如钟鸣,这就是石钟山的“钟形”“钟声”命名的原因。故叫石钟山。
作者带有考察研究的因素游石钟山,对他人有关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有怀疑,引出游山
动机,经过游览解决疑问,并得到触发、感想,进行评论,所以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把记游、议论、描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五、再读课文、写出本文结构提纲。(板书)
交代位置:彭蠡之口
质疑 两种说法:1.郦元:水石相搏 2.李渤:扣双石,声如钟
提出怀疑:驳李说,疑郦说
探访的时间、同行者、缘由
访寺僧
解疑 实地考察:1.景物阴森、恐怖
2.得名原因:噌宏者:无射;镗嗒者:歌钟
得出结论,点明主旨:目见耳闻
分析不能准确知道石钟 不详(郦元)、不肯(士大夫) 、不能(渔工水师)
结论 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主观臆断(陋者)
写作目的:1.叹:郦元之简 2.笑:李渤之陋
六、研习课文 提问:苏轼游览了《石钟山》,游山归来写下了历代传诵的散文《石钟山记》是何情、何景、何事,萦绕激荡在诗人心中,使诗人迫不及待地投笔抒怀呢?
明确:“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点拨:作者并非留连于山光水色之美,也无意猎奇览胜,只是因为有感于事理,而借机查
勘,终有所得,于是慨然感叹两种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说法一“简”一“陋”,因此写下此文。
1.指名阅读第一段
提问: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传统说法,有“简”“陋”之嫌,那么,郦道元和李渤是怎么样释惑解难的呢?
明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首先对石钟山命名缘由进行探索,他认为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到了唐朝,李渤亲自探访石钟山,潭上有两块石头,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这石头就是石钟的来由。凭什么此石此山独独用钟来命名,对其有疑惑,于是对郦道元所持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所持态度“余尤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