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00字。
《阿Q正传》说课稿
张高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将教材分为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五个序列。《阿Q正传》是 “文学作品欣赏序列”的第一部分——即第一册书小说欣赏单元的第一篇,同时也是一篇讲读课文。足见这篇文章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于1921到1922年陆续完成,共九章。课文节选的是七、八两章。《阿Q正传》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以辛亥革命前后的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未庄为历史舞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说不完的阿Q”。 鲁迅对于阿Q这样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方面反映了阿Q的不幸遭遇,以引起人们的同情、悲悯;另一方面又着力描写他的“精神胜利法”,以“暴露国民的弱点”,从而挖出病根,寻找疗救的办法。笔下人物,无论着墨多少,个个呼之欲出,显示出作家非凡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小说第七、八章故事情节的掌握,完整复述故事。
在教材的修订说明中,明确提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小说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和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按照预习检查和小说环境(1个课时)、情节(1个课时)、人物分析和练习讲评(2个课时)共4个课时来讲习。这样实际上情节和人物分析占到了近3个课时,体现了教材的教学重点。
我现在的说课内容是第二个课时(小说的情节分析),对小说情节的掌握就是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上完这堂课以后能够完整复述故事、深刻理解重点情节,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理清两条线索最终做到完整复述。
之所以把理清两条线索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情节是按两条线索展开的。文章人物较多,前后变化较大,但主要又可以分为以阿Q为代表的贫苦农民和以赵老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反动势力。两条线索:
(1) 阿Q从“痛恨革命”到对革命“神往”再到最后“革命失败”又痛恨革命、起心告状这条线索。
(2)举人老爷、赵家、假洋鬼子这帮人的互相勾结、迅速联合和投机革命窃取革命果实的这条线索。
2.教学难点: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中对重点情节的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