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从六方面对高中生作文语言进行规范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提高。
作 文 语 言 训 练 寻 径
莱州市第三中学 李永伟
平时批阅学生的作文,大凡有这么一个感受,叫味同嚼蜡。虽然现在大多是话题作文,学生都能有话可说,但总觉得词汇贫乏,语气平淡,醒目者寡,平庸者众,这样的文章谁批谁喊头痛。联想到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作文指导,语言训练甚少,其他训练多多。即使是各类作文刊物,也是指导立意、选材连篇累牍,而指导语言训练的几乎没有。有感于此,我认为还是对学生语言训练不够,学生驾驭语言能力较差所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书面语言则靠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传播开去,使人看后,可以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先前的许多文章不流传,大概真是因为缺少了文采,后人不爱读,不屑读,也就失传了。而要达到语言有文采,又不能是辞藻的堆砌,其中就有个如何掌握语言技巧的问题。
运用哪些语言技巧可以改善学生作文的语言境况,使之绚丽多彩呢?
一、 引用诗词,给人以典雅美。
烟台市初中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已进入二期,学生应当积累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初中阶段也开展过“赛诗会”之类的活动,为高中阶段运用诗词奠定了基础。如果让他们背诗,他们可以滔滔不绝,但写在作文中的却鲜有之,因此需要对他们加以引导。如不少学生的作文喜欢以“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作为写景或叙事的线索,这时就可以诗句为开头来体现之。如咏春:“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绘夏“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写秋“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状冬“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诗如画的四季跃然纸上。学生不断尝试把诗词入文,一篇以《圆润锋芒》为题的考场作文学生这样写: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范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文章恰到好处地引用了杜甫、李白、陈子昂、李商隐等名家的名句,于不露痕迹处体现了学生较丰实的文学素养,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文学底蕴,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从而感染了阅卷老师。
二、选用修饰语,给人以形象美。
如果把作文喻作新娘,那么修饰语就是新娘化妆用的胭脂,能使作文这个新娘更妩媚动人。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描绘荷叶、荷花、荷香:“曲曲折折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