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10个字。
由一堂好课的标准引出的关于中小衔接的思考
杭州市开元中学 徐建岚
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教学,要实现无缝衔接,课堂教学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口。今天想就这个问题抛砖引玉,和各位同行交流一下自己的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是有道理的。课堂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先从一堂好课的标准谈起吧,我想一堂好的语文课起码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实、趣、活、味,它应该是“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
实:即有用,是真正为学生的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读通、读懂、读深、读熟、读活文本。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学生应该从老师那里摄入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