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70个字。
探寻人文性的阅读层面
兴宁市第二中学 傅云娥
在美国某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提问:“灰姑娘的后母是一个坏人吗?” “不,”孩子们不假思索地摇摇头,并异口同声地回答, “她不是坏人,她只是太爱自己的亲生女儿了! ” ——题记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建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教材编写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很明显,新课标在努力接近语文教育的本质,即淡化其工具性强化其人文性,注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智慧思考。鉴于此,语文版《语文》(七~九年级)这套教材,虽然采用“文体组元”的编排方式,但又试图“淡化文体知识”,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注重主题的多元化与风格的多样化,凸现选文的现代意识与人文关怀。
然而,教材的改版只是努力的第一步,是语文改革的坚实基础。要使语文教育真正的脱离其工具身份,不再成为政治教化、道德修养、思维训练的主要载体,关键还在于课堂,体现教材精神、发展学生心智的课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主持课堂的是老师,影响老师的是教参。那么,教参对文章的导读与教师对文章解读是否具有人文倾向,能否让学生从课本里获得有益的启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背影》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离别时的情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