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40个字。
浅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之解题方法
——“一点”、“二回”、“三检验”
奉贤区南桥中学 戴军花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作又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延伸、生成的能力。可以这样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升。因此,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够让写作思维得到训练;站在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上,还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此点尽管说来很带有功利性,但却也是当今师生共同的心愿。不妨就功利一次,在此谈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题方法的浅陋之见。
经过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渐渐地总结出以下几点,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完成阅读理解的问题。我把它们归纳为“一点”、“二回”、“三检验”法。
何谓“一点”?就是在审题的时候学会点明题干的要求。做一道题,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都会有它的中心和要求。如果学生不领会题目的要求,未搞清要你干什么就仓促答题,往往就会出现“答非所问”、“不知所云”,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这就是许多学生出考场时自我感觉良好,而成绩公布却大跌眼镜的普遍原因。因此,我觉得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时,首先要教会学生的读题能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读题时用“点关键字”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那么,读题时要点的哪些字是关键字呢?“一点范围,二点要求”,这是我指导学生读题点字的口诀。所谓“范围”是看要你回答的是在文章的哪一片段、哪一节,甚至是哪一句,在回答问题前都要做到心知肚明,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要求”就是看要你回答什么,有几层的要求等。诸如此类,就是说在回答问题前,首先要给题目搭搭脉,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比如2004年中考试卷上第15题“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中,“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就是这道题的答题范围,而“是因为”则是题目的要求。如果学生不看清范围,不善于在题干中捕捉信息,仅在正文里寻找,那是全然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