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50字。
把握课堂讨论的四个度
panguij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课堂上,我们一般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一次有效的课堂讨论,“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大辞典》)可见课堂讨论既能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使这一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笔者认为至少应当把握好四个度。
一、学生差异度
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时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或教师一堂言,或翻来覆去提问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学生,很难顾及全体。一些中下水平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最终导致他们讨厌语文的后果。而课堂讨论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对一些语文水平不高、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堂讨论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次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的机会,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水平。
但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别,感悟能力有强弱之分,个性特点也有诸多差异,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度,进行优化分组。
所谓优化分组,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组合学生。所谓“组间同质”,是指各个小组的水平要相当,这样就有利于公平竞争。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同一小组内,应安排不同智力、不同能力、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不同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倾听别人意见、向他人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