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个字。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光山县南向店一中 张 彬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放在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突显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地位。中学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已。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更应着眼于学生内在心理结构的构建。语文教学是一个典型的情感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情感,作者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合,形成一个心理活动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立体的情感世界里,语文教学要真正的良性启动,就必须实行情感教育,把那些正在或即将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形成推向前进,以期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的完善。
在笔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力图在教者、作者和学习者之间找到心灵的某种契合点,为学生架起一道沟通心灵的立交桥。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要顺利地借助这一“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再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这些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是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之作,它们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甚至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领略和感悟,这些文章往往融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