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60个字。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体态语
秦全忠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专业——语文教学,阐释了什么是体态语,体态语在课堂上运用的积极意义,并分解体态语的几种类型——仪态、眼神、手势和表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方法。文中既有前人的理论总结作挈领,也有本人的见闻和教学实践活动的体会等材料,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教学 语文课堂 体态语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有声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传递信息,这是一种听觉交流,但若仅此而已,就显得单一、刻板、乏味。因此,为增强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效果,为了调控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听课印象,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授课的同时,必然要伴随着相应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无声语言的手段,这些就是体态语。
教态语是一种非语言行为,而非言语行为,是“人体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为一门学科,它还相当年轻,在我国目前课堂教学中尚未引起重视,还待进一步挖掘。
非言语行为最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萨皮尔、拉巴尔、埃弗龙等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体态运动实际上是一些能够加以揭示的密码。后来,伯德惠斯特尔出版了《体态运动导论》,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出现了非言语行为研究的一个高潮,伯氏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言交流仅仅表达了我们思想的最少部分:30﹪—50﹪左右;另外,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斯[注1]通过实验,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以上两个结论都对非言语行为予以充分肯定,说明在人与人之间众多交流途径中,从视觉上获得的信息效果要比从其它途径获得的信息效果好。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正如演员要重视舞台形象一样,教师的讲台形象也是不能忽视的,讲台如舞台,众目睽睽之下,为师者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向学生传递信息,或者说重一点是“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加里宁语),因为这时学生的眼睛是极为敏感、敏捷和精细的。良好的教态,不仅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在日常语言、穿着仪表、行为作风直至思想感情等方面